Home>合唱知識家> 我要上傳歌詞翻譯/解說

Tides of Ocean

Tides of Ocean
中 文 曲 名潮汐
外 文 曲 名Tides of Ocean
作曲/編曲家Matthew Orlovich
原 文 歌 詞

I stand over tides of ocean,
an eager grace at my feet,
the rhythm of speed surrounds me
and my heart throbs with its beat.
The winds play at my nostrils,
and clear stars tremble near,
the taut twang of the bowsprit sings music to my ear.
The tumbling waves dash madly in the cauldron far below,
and creaking booms swing sadly obscuring the moonlit glow.
A moon path stretches ghostly across the its hand,
and flying fish flash sparks like jewels in a mirrored band.
Night birds in a flowing lane raucously fly the ship;
We start our southward dip; as onward, on winged feet.
And behold our course, rising from the dark of space,
across of gleaming stars reflects the joy upon my face.
My body thrills with life, my spirit wildly bounds,
my soul absorbs the triumph of all these joyous sounds.

 

中 文 歌 詞

我站在一波波的海浪間,
浪濤在腳下悠揚地拍打,
富有韻律的速度感將我環繞,
我的心隨著節奏跳躍。
微風在我鼻端輕撫,
星光彷彿就在眼前閃爍,
船隻乘風破浪前進,將樂音帶入我耳中,
翻滾的海浪猛烈拍打,
帆杠發出咯吱的聲響,在月光的照耀下搖晃著,
月光照射出一道波光粼漓的水面,
飛越海面的飛魚有如閃耀的寶石,
夜空中成群的飛鳥飛越船上,發出粗啞的叫聲,
我們乘著風向南方前進,
就算路途黑暗依然堅持航線,
穿越閃爍的星辰,那喜悅的光芒映照在我臉龐,
我的身體感受到生命的喜樂,我的心靈緊緊聯繫,
我的靈魂接納這所有喜悅歡慶的樂音。

樂 曲 解 說

馬修‧歐洛維奇(Matthew Orlovich, 1970- ),畢業於澳洲雪梨大學。創作的作品類型包含了管絃樂、室內樂和合唱音樂。他的管絃樂作品《猴子橋》(The Monkeys’Bridge)得到1995年「澳洲廣播公司(ABC)作曲家比賽大獎」。

本身也是歌者的奧羅維,合唱作品反映出他對語言的熱愛,特別是他以極富創造力的方式激發出歌詞意境。許多具領導地位的優秀合唱團,都曾委託他創作新作品,包括了澳洲之聲,聖彼得合唱團,哈佛大學合唱團,2000年Intervarsity合唱音樂節,和雪梨聖瑪莉大教堂合唱團…等。
《潮汐》為1988年受「澳洲之聲合唱團」(Australian Voices)委託,選擇以卡列爾(V. Carell)的詩作為素材而創作,由史蒂芬李克 (Stephen Leek)指揮首演。歐洛維奇的許多創作靈感都得自於卡列爾。關於此首詩,卡列爾自己記錄著1947年他到澳洲,參加音樂劇《飛燕金鎗》(Annie Get Your Gun)的演出 ,他搭乘一艘名為「鳳凰海軍陸戰隊」的船旅行,此船為戰後第一批載運旅客的船之一。卡列爾說:「這是我十年來首次回到澳洲,我們一往南航行,我就急切地尋找南十字星」。

此曲將詩分成四個連續的大段落。開頭第一段由極有活力的節奏和音樂組成,像是合唱團員站在海浪上一般;接下來的段落是比較平靜的音樂,好像詩將我們帶入月夜般,飛魚閃耀著光芒,此段結束在 “southward dip” ,由全部的男高音和男低音一直下降到他們的最低音域;第三段由逐漸堆疊的聲音,製造出自然的漸強,表現看到南十字星慢慢浮現時的興奮感;最後漸強的頂點,將此曲引到歡樂、生氣蓬勃地結束。

貢獻者台北室內合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