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華新兒童合唱團在德國布萊梅

作者: tcmc(合唱中心)  發表日期: 2004-08-19

前言


  第三屆合唱奧林匹克於2004年7月8日至18日在德國布萊梅舉行,十一天二十六組的比賽共有來自全球八十幾個國家,三百六十個合唱團,合計約有兩萬多人參與這次盛會。華新兒童合唱團由音樂總監陳雲紅老師指揮,參加了「兒童組」與「有伴奏民謠組」兩組比賽,在初賽均拿到Gold diploma晉級決賽,決賽則得到一金一銀的佳績。

兒童組比賽〈Children’s choirs〉



  兒童組共有五十五隊參加,為本屆二十六組比賽中參賽隊伍最多的一組。我們一共演唱四首曲子,第一首「Cantate Domino」是溫哥華兒童合唱團指揮Rupert Lang的作品,除了在台灣的音樂比賽是熱門自選曲外,也經常被世界各地的兒童或青少年合唱團演唱,是一首兼具變化性與藝術性,氣勢與效果均佳的曲目;而且在音樂鋪陳中也能略見作曲家亦為指揮的端倪,因為每當合唱快要飄高時,鋼琴伴奏就會適時的加入,真是一位熟知人聲習性的作曲家!



  接下來是唯一的中文歌:河北民謠「小白菜」,歌詞描述年幼的孤女受後母欺負及思念已逝親娘的哀悽之情。這首馬可為獨唱及二部合唱所編的曲子音不難,最難的是表達出深切的哀傷與音樂性,難得的是兩位獨唱〈容羽、俐葶〉表現的沉穩深情,合唱小朋友們在陳老師具感染力的指揮下也有超齡音樂性的演出。

第三首演唱的是「Aglepta」,也是華新所有比賽歌曲中技巧最艱難的一首。這是瑞典作曲家Arne Mellnauml;s在1969年專門為兒童合唱團所寫,是一首描述如何運用咒語從四面八方發出聲音擾亂敵人的曲子;其中大量使用了不協和音程與複雜的和聲,並利用人聲製造一些低語和尖叫的特殊效果,目的是營造一種神秘又魔幻的氣氛。



  而花了最多時間練這首的小朋友,果然在台上呈現了千錘百鍊後的美妙演出,個人覺得是比賽中唱得最好的一首!無論是音準或是迴盪著整個廳的呼叫,都令人懾服不已,也代表華新的小朋友潛力無窮喔!



  最後是芬蘭作曲家Jukka Linkola的「Joiku」,Joiku〈哼唱〉是芬蘭原住民薩米人Sami〈又稱拉普蘭人Lapps〉保存民族語言文化的最好方式,所謂哼唱是指一個單音吟唱式的旋律,每當薩米人有感而發時,就會現編現唱這種歌,用它來紀錄對事物的感受,歌詞常為lo-lei-la,也會加上鼓或其他打擊樂器伴奏。



  Linkola在這首曲子中用了人聲來模仿打擊樂器,配上明朗的旋律及四部無伴奏和聲,構成了一首具難度的動感合唱曲,也是頗受小朋友喜愛的一首曲目,大家都唱得很興奮,最後就在原住民唱腔的嘹亮歌聲中,極有精神的結束了這一組的比賽。




有伴奏民謠組比賽〈Folklore with instrumental accompaniment〉




  有伴奏民謠組共有三十三隊參賽,沒有年齡限制,加上有開幕式表演的「Li Ron」〈以色列〉、「Elfa singers」〈印尼〉、「Cari-Folk singers」〈牙買加〉等強隊環伺,也是競爭相當激烈的一組。



  指揮陳老師設計將四首比賽曲中的空檔用間奏連接,讓小朋友有充分時間變換隊形,台下的觀眾也不會覺得場子冷掉,達到一氣呵成的效果;領隊謝副總稱讚我們如此的表演「很像一齣精緻的小歌劇!」



  四首曲目先後為:採蘑菇的小姑娘〈中國民謠〉、搖嬰仔歌〈台灣民謠〉、小龍舟〈雲南民謠〉、賞月舞〈台灣原住民歌謠〉;這幾首對華新的小朋友來講都不難,重點在於把歌曲的味道唱出來,並正確俐落的跳對所有動作。



  「採蘑菇的小姑娘」是首很有畫面的曲子,開頭描述小姑娘在山谷中呼喊的回聲,之後就開始開心無憂的採蘑菇,小朋友們的純真快樂正好與這小姑娘不謀而合,唱起來也就特別可愛有味道。



  「搖嬰仔歌」就是台灣版的搖籃曲,由甜美大方的俐葶擔任獨唱,小可愛沁芸擔任高音笛獨奏,這也是唯一陳老師從頭指到尾的音樂性曲目,小朋友排成母親〈懷抱著嬰兒時〉的手臂形狀,偶而隨著音樂左右微搖,溫柔而帶感情的唱完全曲。



  「小龍舟」是這次比賽的熱門歌,曲子開始時排成四艘競賽中的龍舟,精神抖擻地邊唱邊划,中段慢板的獨唱由小公主瑜洳擔岡,穿透力強的嘹亮嗓音頗受矚目,這首動作也是最複雜的,大家很賣力一跳再跳才有台上的精采演出。



  最後是和小朋友的原住民服裝最速配的「賞月舞」,四位手腳靈活的大姐姐在前頭做著高難度動作,其他小朋友則跳出了原住民的力量與節奏感,配合著原住民一貫的高亢嘹亮嗓音,在熱鬧的氣氛中完成比賽。



〈作者高子棋為華新兒童合唱團表演班伴奏〉

〈華新兒童合唱團音樂總監陳雲紅老師為台灣合唱音樂中心藝術總監,8月17日〈二〉晚上將帶領華新兒童合唱團於國家音樂廳舉辦年度公演,歡迎購票前往欣賞!〉


‧他山之石




如此盛大的比賽必然有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隊伍:「Li Ron」穿著一身白,輕柔舒適的唱出優美的以色列歌謠,令人彷彿置身於童話故事中的鄉村;南非「University Choir of Stellenbosch」人數壯觀,曲目以大自然作題材,展現了浩瀚的氣勢與絕佳的節奏感;印尼「Elfa singers」曼妙的舞蹈身段及舞台上迅速換裝的神奇表演,是小朋友們最津津樂道的;以上隊伍有個共同特色,就是演唱曲目非常具有本國風格,其中有些曲子還由該團指揮親自譜寫,也就更符合團的需求了。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台灣本土大型同聲曲目的缺乏,若是作曲家能多寫些難度較高且有地方特色的合唱曲,往後台灣的合唱團隊在此類國際比賽中或許就能有更多元、更精采的演出了。




‧各擅勝場




從預演、比賽一路聽了不少團隊,發現東、西方各有所長:亞洲國家〈大部分是大陸〉高聲部音色嘹亮優美,極具特色,但較不注重低聲部,聽來會感覺頭重腳輕,聲部不平衡,另外音準也是較須注意的地方;歐洲隊伍的和諧度、音準與聲部平衡較好,不過高音音色則不如大陸隊的清亮;因此在民謠類項目中,我們東方的隊伍拿下了不少大獎,在藝術項目則多是歐洲的天下。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在聆聽一場比賽時忽然有所感:指揮或從事音樂教育者遠比我們原本認知的重要太多。好的音樂能帶給人的,除了當下的聽覺享受、情感抒發外,還可以是一生難忘的美好記憶,更重要的,可以提升能量與品味;反之亦然,不好的音樂所影響的,或許也遠超過我們想像,因此我們在面對音樂時,怎麼能不更審慎負責呢?




‧光榮時刻




經過初、決賽連續四天的比賽與努力練唱,對全體小朋友的意志力與自制力不由得感到佩服,包括好幾天早上五點半就起床練唱,某天練到晚上快十一點…,即使在這樣辛苦練習的狀況下,比賽時大家還是維持了高昂的精神與專注力,表現出最好的一面,真是一群好棒的小朋友。

因此正如同那句老話:「凡流淚播種的,必歡欣收割。」當領完兒童組銀獎,民謠組頒到七十九點多分的團隊時〈八十分以上為金獎,分數越高的團越晚報〉,我們真的緊張到心快跳出來了,團裡的媽媽張阿姨還用念力作法,希望下一個不要唸到華新,等到第一個金獎團隊產生,確定華新穩拿金牌時,大家真的是歡聲雷動,心中充滿無上的光榮與欣喜。

最後華新在這組拿了金牌第五名,看著指揮陳雲紅老師和學生團長林容羽在台上揮舞著國旗,我們在台下高興的又叫又跳,平日看來堅強的小朋友們也相擁而泣,大家的感動與興奮都沸騰到了頂點,對我來說,此刻是這次德國行最美好的一刻,相信也會成為所有團員心中共同的美好回憶。



〈作者高子棋為華新兒童合唱團表演班伴奏〉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