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歌唱文化在台灣

作者: 文╱石易平  發表日期: 2005-11-01
歌唱文化在台灣
受到西方音樂研究的傳統影響,我們常將「合唱音樂」歸類於「古典音樂」的範疇,然而,台灣人只有在合唱團裡高聲歌唱嗎?「合唱」並非我們本有的文化傳統,但歌唱文化,在市井小民的日常生活中,除了家中的媽媽參加合唱團、學生在學校有合唱比賽外,台灣人還有其他的的歌唱文化嗎?這些日常生活中的歌唱經驗,是否也成為台灣合唱音樂發展的基礎養分呢?
 
五燈獎與民歌運動
1965年,「五燈獎」在台視開播,這個台灣電視史上或許是最長青的歌唱節目(1965-1998),創造了另一個台灣歌唱文化—─公開比賽、公開唱歌。其公開徵選的歌唱比賽,不僅將本來推崇「靜如處子」、「沈穩內斂」的漢人文化打破,更鼓勵許多年輕人勇於在舞台上放聲高歌、彼此競爭,成為之後台灣歌唱文化的重要條件之一。
 
然而,在五燈獎的舞台上,我們唱的是誰的歌呢?中國民謠、日本小調、台語流行歌曲,還是西洋流行音樂?回顧起來,「民歌運動」仍是台灣歌唱文化裡,吸引並滋養創作者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台灣人開始有意識創作「自己的歌」的關鍵時刻。
 
「五燈獎」的衝擊之外,70年代台灣經歷內政、外交的大風浪,中美斷交、退出聯合國等挫折,知識份子產生了是否身為「亞細亞的孤兒(吳濁流詞)」的質疑,刺激當時的藝文創作者勇於對時代做出回應,楊弦的〈鄉愁四韻〉或胡德夫的〈美麗的稻穗〉,在因緣際會下產生了「唱自己的歌」的民歌風潮。
 
民歌運動到底在台灣歌唱文化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眾說紛紜。但它為台灣流行音樂產業奠定了良好的產業基礎與人才訓練卻是肯定的。另外,70到80年代的「校園民歌」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的音樂實踐,一把吉他與歌譜,便可以在校園中唱將起來,更是吸引許多學生加入合唱團、組織合唱團或樂團的重要因素。
 
人人想當「K歌之王」
80年代以後, KTV成了台灣最普遍的歌唱文化現象。

KTV在台灣究竟多受歡迎?在有限的研究文獻中,陳光興指出,台灣第一間KTV是台北西門町的野馬餐廳,1987年(同年,台灣解嚴),野馬餐廳的老闆將卡拉ok機器放在餐廳裡隔成數間包廂,以吸引更多客人上門,造就了台灣(或說全世界?)第一家KTV。這股風潮漸漸蔓延全台,隔年,錢櫃五家門市在台北市開張營業,時至1990年代,台灣每年KTV至少有120萬的消費人次;到1993年,全台灣已有超過兩千家KTV店,到2000年,最大的KTV連鎖店錢櫃已經有半年一千萬美元的營收(Taipei Times報導,2003),而在1997年的「中央研究院台灣社會變遷全國調查」中,也有超過1/3的受訪者指出,為了談生意或娛樂,他們常常到KTV去。
 
究竟KTV有什麼魔力?五燈獎與民歌運動都只是吸引台灣社會的某一群人,但KTV卻有本事可以成為全民運動,一時間不論男女老少,有的買KTV伴唱機在家唱,有的下班就往錢櫃衝,甚或組成練歌團,參加KTV補習班,喜慶宴會就要來一段,政治人物也不放過唱歌機會,選歌還別有用心讓記者去揣測其中含意……,只要不是五音不全,通常都會得到大家熱情的掌聲回應。「唱KTV的功力」一夕之間似乎變成台灣人社交必修課。
 
有人說KTV只是唱靡靡之音,不值得鼓勵,我卻覺得恰恰相反,KTV打破了中國人凡事不苟言笑、不輕易表現情緒的傳統,但又提供一個「不完全公開」的私人環境,讓人可在自己的團體面前表現自己,不需要在完全陌生的大眾面前「拋頭露面」,但也不會沒有知心的聽眾分享你唱歌的快樂,這正是KTV在台灣社會有趣的一個面向,它提供了台灣人社交習慣的需求,也因此成為台灣歌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寫我們自己的歷史
你家有卡拉ok伴唱機嗎?你曾看過爺爺聽那種大卡匣日本演歌錄音帶嗎?或者你是聽真善美的黑膠唱片長大?還是曾經背著吉他參加救國團的夏令營?又或,今年去了「春天的吶喊」還是福隆海洋音樂祭?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星巴克從來不放國語流行歌曲,而西門町的成衣店卻老是播著轟炸人的電子音樂?國家音樂廳的門看起來太高級,所以只有音樂老師要票根時才去聽?想不通為什麼有人願意花五千塊去買維也納愛樂的票,同時也在伍佰high到家的現場演唱會裡狂叫?這些音樂與歌唱練習,到底在我們的生活裡有什麼樣的意義?這些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將會拼湊出一個有趣的、庶民的台灣音樂史。
  
台灣人的歌唱文化究竟是什麼?很難在短短一篇文章中得出答案。這裡只能提供各位這個大拼圖裡小小的一隅,希望能拋磚引玉,邀請有心人一起來回憶自己曾經有過的歌唱經驗(若您能賜稿合唱樂刊,我相信主編一定深感榮幸)。其他歌唱文化的許多面向,如:軍歌比賽、美軍電台在台灣、夜總會與舞廳、野台戲、兒歌與教科書音樂、新台語流行音樂、近年的地下音樂、搖滾音樂節、創作樂團甚至阿卡貝拉音樂的興起……等,甚或這一本合唱期刊的存在,也將是一個歷史的痕跡,在台灣貧乏的音樂資料中,讓我們一起不斷累積、反思音樂與我們,音樂與台灣社會的關係,為後人留下一點屬於我們音樂生活的歷史。(文/石易平)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