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他要的只是伸手擁抱音樂 王恆以音樂餵養心靈與渴盼

作者: 林冠嬅  發表日期: 2005-11-01

 

有人說,一場參與人數破千的演講,只要能夠感動一個人,真切地為一個人的生命帶動轉變,就是一場好演講。你,曾被一場音樂會感動過嗎?
約五十年前,新公園博物館的〈羅馬之松〉是一個初二學生生平第一場古典音樂唱片聆賞會,從此,不但改變這位少年的生命,也帶來一位璀璨的指揮者。
 
商業音樂的浸濡
和許多正統學院派指揮家截然不同的背景,王恆老師曾任職於電視台,創作商業音樂,樣式非常多元,除了廣告音樂,還有電視劇及記錄片等等的配樂。對王恆老師來說,是一場幸運的誤解(誤以為能夠在這份工作裡一展他作曲的長才),可是因為這份經歷,卻為他敲開全然不同的音樂視野。在商業音樂的特色裡,一般最容易聯想的是琅琅上口、好記好唱,但由於眾多商業元素的考量,商業音樂屬於行銷策略的一環,因此它特別要求精準與表現力,往往在短短幾個音符裡,歌詞與旋律必須適切地達到商業用途所要求的情感,錄音室裡的磨練讓王恆老師感受到「精準」的重要性,「字意、字聲……甚至同一個字的頭、身、尾都要講究不同的變化,加上豐富的表情,唯有如此才能唱出韻味」。
 
商業音樂帶給王恆老師的第二個影響,是他後來對於合唱團體的嚴格要求。那時,很少有合唱指揮對和聲的要求像王恆老師那麼嚴格,王老師談到:「我在商業音樂領域,接觸到很多歌手,好的流行歌手都具有非常好的音準,尤其唱三、六度的和音,更是像本能一樣,這點反而是美聲歌手所不及的。這種專業的歌手,就像播音員的咬字發音因為受過專業訓練,非常講究準確;所以一些要求,好的歌手可能一、兩次就能到位,可是在一般合唱團裡卻常常很難做到這點。」
 
反倒式的學習
四○年代,音樂資源相當有限,公開演出也非常少,所以王恆老師的音樂經驗大多來自於聆聽,而能聽到的不過是收音機深夜播出的古典音樂節目,其後台灣在那時的翻版風潮也帶給他很多機會;對他來說,管弦樂是他的最愛,大量的聆聽也打造了他優越的鑑賞能力。可是,鑑賞力並不能彌補技術的不足,由於出身沒有音樂背景的家庭,他高一時靠自修考入藝專學習理論作曲時,已經錯過技術訓練的黃金時期,這時候要開始鑽深音樂技術,普遍認為是比較困難而辛苦的,在王老師的經歷裡,的確,這種「反倒式」學習真的要花更大的力氣才能夠彌補錯失的黃金時期。這種音樂鑑賞力有餘、技術不足的情況,讓王老師意識到自己對於音樂有些「眼高手低」的缺點,於是致力改善它。從他隨身攜帶節拍器、音笛幾十年,可以了解到他在學習過程的艱辛,卻也看到他超凡的毅力與耐力。
 
毅力與耐心、為所深愛的事物戮力付出,是王恆老師最大的特質,只要他有興趣的事物,他就埋頭鑽研,精深到連專家亦自嘆不如。還記得他著迷於攝影時,受他指導、隸屬樂友合唱團的一位團員,正巧也是專業攝影師,知悉王恆老師對於攝影的研究之後說:「沒想到,王老師比一位專業攝影家還要了解攝影。」
此外,在王恆老師的音樂裡,有著奇特的「科學」元素。藝專時,他選修日籍老師高阪知武的大提琴課,高阪老師的教學很特別由「科學」觀點切入音樂,第一年幾乎只練習了調音、第一把位與各式各樣的基本功法,高阪老師運用自己特別敏銳的耳朵把技巧與聲音用科學方法分析地十分透徹與精細。這種特別教法讓另外兩位選修同學打了退堂鼓,只剩下王恆老師堅持苦練,即使練到大拇指根部青紫,他依舊堅持,並從中獲得很寶貴的音樂知識與技巧。回憶起這段經歷的他認為,就是這個時期的學習深深影響了他對音樂的要求,同時也讓他對音樂質感的追求,產生非常獨特的觀點。
 
音樂的質感――自然、自然、再自然
王老師在指揮詮釋上,特別強調音樂的質素是「自然」,但自然不是毫無表情和平淡,而是合乎感覺的自然,去除掉所有做作的成分;他一貫認為:「好的音樂,應該要讓人能夠在最舒服狀態下欣賞,因此,一個指揮並不需要刻意去迎合台下的觀眾來創造音樂情緒,反而應盡力展現音樂本身該有的自然與質感。」
 
王老師進一歩指出:「指揮者是作曲家與演出者的橋樑,也可說是個翻譯者,找出最合乎作曲家要表達的意思。指揮者本身的詮釋就是在推敲作曲家的意思,演出者和指揮者都不應該肆意操弄作品――最不能接受的是,一些技術很好的演奏家完全不顧作者本意和時代的背景,任意將別人的曲子視為自己的玩具。指揮應以最大誠意來替作者表達其原意,演奏者則應盡最大能力達到指揮者和作曲者設定的境界,若能達到這點,再搭配自然的音樂成分,觀眾自然能夠沉醉其中。」
 
談到指揮者在指揮時的感覺,他說:「指揮應該是把自己的心分成兩半,一半是感情,一半是理性,二者缺一不可。若一個指揮只顧著打拍子,音樂將索然無味;若只跟著感覺走,拍子可能完全走樣。」誠如指揮家卡拉揚所說:「指揮者最重要的本能是對音樂節奏精確的感應與掌控。」音樂表現並不單純只是樂譜標示的表情記號,也不能只依賴譜上記號,記號與記號之間的音樂縫隙還需要很多精緻的填補,才能夠精細地展現音樂的織理,因此,指揮在音樂的表現上要對譜表記號有正確的認識,不過度依賴,亦不過度展現,而應該仔細推敲音符密度之間的細節,「自然」絕對不是平淡地展現,而是經由每一個細節的斟酌與安排,才能將旋律開展,讓聽眾舒適地感受「音樂的質感」。
 
王老師的這段話,將他對於指揮與音樂的要求表達得淋漓盡致,不論是科學的分析、精細的推敲、音樂質地的要求,以及嚴格的訓練,對他來說,音樂最重要的是作曲者原意的自然,回歸音樂創作瞬間的感覺,並將那瞬間的感覺完整呈現在舞台上,保留時間藝術的原貌。
 
三次音樂生命沉潛
隨著年歲漸增,王老師對音樂的領悟也在轉變,他覺得大部分指揮家在超過六十歲之後,深度跟以前會完全不同,不只有精準,而更有人生歷練的成熟在其中,能夠展現音樂最棒的風貌,七十多歲後,則是受限於體力,速度感會慢慢鬆動。
 
在王老師的人生階段中,有三次「蛻變」般的沉潛,都呈現「放空」的狀態,什麼音樂都不聽,全然抽離,但每一次再度回到音樂裡頭,卻都有著非常不同的感受,且對於年輕時期所無法領略的音樂,能夠以完全不同的態度、寬容的心情重新看待並接受,少了些許執著與狂熱,而用更中性的眼光看待音樂。
 
值得一提的是此刻的第三次抽離,對音樂作品與作曲家觀點的包容度明顯有了很大轉變,他說:「年歲愈增長反倒愈覺得自己孤陋寡聞,尤其是面對歷來偉大的作曲家及演奏者,更感謙卑。」當然也就是這種改變,讓他深深體會到時間的歷練與修磨,能夠讓一個指揮者,一個音樂家,對於音樂的心境全然轉化,沒有真正的經歷過,很難展現這份年齡帶來的深度。
 
後記――豐收的採訪
在整個採訪中,王老師對音樂的堅持,於採訪者本身就是一個收穫。音樂對他來說不是一場表演,反而每一場表演都是屬於他個人的心靈追求,所以他持續著所有的堅持,而一場好的音樂演出和一段鑽深的研究歷程都能帶給他極大的滿足,接觸王老師,很容易了解到他對於名、利的淡薄不只有掛在嘴上,他真正要的只是在伸出手擁抱音樂,並以此為糧食,餵養他全部的心靈與渴盼。
 
王恆小檔案
出生:1940年11月
星座:天蠍座
身分:退休,第三次沉潛中。
特別的興趣:追求跟作曲者心靈契合的時刻。
最喜愛的作曲家:太多了,只要有精彩完美的作品,都喜歡;但當什麼音樂都不想聽時,一定要選一首曲子的話,會選擇巴哈的作品。
最棒的指揮經驗:還未得到過。
最光榮的時刻:我什麼都看得很淡,沒有什麼事會讓我如此想。
感到最挫折的事:任何與自己理想差距太遠的演出都是挫折的事。
最放不下的夢想:希望有一天真能有機會將中國近代所有好的合唱作品,做一個比較完美的錄音演出。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