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合唱的原始精神與終極目的

作者: 陳淑儀  發表日期: 2006-05-01

 合唱的原始精神與終極目的

 
合唱音樂比賽年年舉行,當參賽成為一種必要的習慣之後,原始意義是否仍存留人心,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養分?我們唱合唱、參加比賽的終極目的是什麼?這是個容易被輕忽、卻值得我們深切反思的根本課題。
 
比賽的教育意義勝過名次
合唱是一步一腳印的學習,比賽則是成長的過門,重要在那個過程,其中的教育意義更勝過比賽的名次。但不可否認,比賽對參賽者而言是成果檢視,練那麼辛苦,當然希望有好的成績。
 
傅湘雲認為,「人生有非常多的比賽,合唱比賽只是一個手段和歷程,也是自我評量檢測的機會,檢視自己學到什麼?比賽只是中繼站,是期中測驗,在分數底下,看見自己是否真的盡心。」
 
聶焱庠希望學生一定要喜歡唱,他認為現在的孩子比較自我,花兩個月時間練唱兩首歌,比賽時在台上只唱十分鐘,對他們來說是辛苦的事,然而合唱絕不是速食的,沒花時間苦練,結果立刻看得出來。「我比較在意的是他們從初賽到決賽這當中有沒有進步?今年決賽時間碰上期中考,我帶的一個團有學生因為準備考試不想來加練,結果比賽的成績不好,名次下滑,同學們難過的哭了。有時候跌倒是重要的,你付出多少就得多少評價,這很公平,成果一定會很忠實呈現你的過程。我希望他們學會:堅持一件事是很重要的。當大家能共同為一個目標一起努力,結果使合唱團有好的表現,就能讓他們學習到什麼叫做團結,以及團結的重要。」
 
「不可否認,也是因為比賽,在磨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學到一些歌唱的技巧,磨得細,他們往後對音樂會或成果展的曲目,自然就比較能應付裕如。」被學生 稱為劉媽的劉靜諭,開朗的語氣中完全不掩飾她的堅持與霸氣,「我希望學生抱著自我挑戰的心態參加比賽,如果沒有比賽的挑戰,他們可能懶散,無法激發出該有的潛能。所以我帶他們幾乎天天練,週一、四中午各練20分鐘,只能練聲音;週二、三早自習練,週五社團時間可練一個小時,週六我還要他們來練一個早上。如果沒有這樣練,很容易走一步退兩步。孩子常會問我:『這樣不行嗎?已經練二十次了,還不夠嗎?』我會反問他們:『你們的目標只是第一名嗎?』我要灌輸他們的是:最高指導原則還是音樂本身,是音樂要呈現什麼?」
 
是心態而非型態問題
合唱比賽不僅是嘴巴唱出來的技巧與內容,它的核心價值還在心態與精神。朱元雷老師認為當合唱團心態正確時,就能將比賽看作一種觀摩,從中了解自己好在哪裡?不好在哪裡?作為下次改進的依據。但若心態不正確,很可能產生情緒 反應,甚至會有乾脆不要參賽的想法,這對自己與整體合唱水準的提升,實在沒有任何幫助。
 
杜黑老師則有另一種看法,不過結果還是殊途同歸。他覺得:「基本上合唱團參加比賽有兩種心態,一種是抱著勢在必得、打硬仗的心理參賽,有這種破釜沉舟的決心,就會勤練、苦練而贏得比賽;另一種是抱持觀摩心態,比較關注的是合唱團的成長為何?能否有後續發展?兩種心態都正確,只是看你將目標鎖定在哪裡。」但杜黑老師也強調:「這是針對國際比賽而言,若是參加國內比賽,因為主、客觀條件並不理想,合唱團就更要冷靜、客觀地看待比賽的結果,理 思考問題出在何處?是否比賽場地條件不適合所選曲目表現?是否自己訓練得不夠?是否現場突發狀況影響了團員演出的心理狀態?是否評審有問題?……種種影響比賽成績的因素太多了,參賽者有時不要把自己的地位看得太低。而即使心理上勢在必得,仍然要有輸得起的勇氣,總之,心理要很健康,參加比賽才有意義。」
 
「比賽只是短期目標,是把歌練好的手段而非目的。對於比賽結果的好壞,指揮尤其不能與團員一起做情緒 的反應。比賽是跟自己比,自己有沒有進步,在台上的呈現就是最好的證明。有些人不願意天天花時間練習琢磨,卻希望比賽能得到好成績,這是不可能的。我常不懂,為什麼足球社可以每天練習,要學好鋼琴、小提琴也都必須天天練,而合唱卻不需要或不能天天練?大部分合唱團好像覺得每週只練一或兩次就夠了!我覺得這不是型態的問題,而是心態的問題,當你用業餘的心態來看待練習這件事,就得接受別人永遠以業餘的眼光來看待你!」朱元雷老師真實而沉痛地點出合唱之所以被輕看的癥結點。
 
參加合唱比賽的積極目的
從務實面來看,合唱團參加比賽更實質的獎勵可能是在比賽中被看見,因而引發了後續的一些發展 。杜黑老師說明在國外的比賽,有時被評審或經紀公司相中的合唱團,不見得是拿第一名的團,反而可能是有自己風格和特色的團更容易突顯出來,受邀或被推薦參加各地的合唱節演出。他舉前兩年在國內受到很多好評的日本松下耕合唱團為例,「有一年我去義大利擔任評審,松下耕合唱團也參加了那年的比賽,雖然並沒有得到很好的名次,但實力卻是被看見的,所以我就邀請他們來台演出。」而另一個被發掘、受邀來台參加去年台北國際合唱節的印尼巴拉香甘大學合唱團,則是因為在歌唱實力水準之外,他們的表演還具有突出的民族文化特色,能夠為合唱節增色,因此獲得青睞,受邀來台演出。
 
就學生合唱團而言,傅湘雲覺得高中合唱教育是很值得推廣的,高中生已能有自主意識,加入合唱團是自己的選擇而非被學校或老師強制規定,也過了變聲期聲音比較成熟了,正是可學、可教的階段,比較可以訓練出真正的合唱人。「現行的教育制度,普遍重自然、輕人文,人文中又以藝術為最弱的一環,而合唱音樂是一種表演藝術,作為音樂老師與指揮,在升學主義的大環境中,能提供給學生表演的舞台非常有限,而比賽也是一種舞台,至少能透過這個方式的接觸,播下種子,在藝術上為學生開一個小小的窗口。」
 
所帶團隊幾乎是比賽常勝軍的劉靜諭認為,合唱比賽促成一種凝聚力,雖然練唱很累,但團員天天在一起,像小家庭般,感情都很好。至於音樂上的表現,她說:「我知道我們絕對不完美,我也不要人說我們的音色多棒、音準多準,雖然這些都是重要的,因為沒有技術層面,就不可能談到藝術層面;我們的能力有限,但很希望在有限中做出聲音的美感,讓所唱出來的音樂線條與張力能感 人。有一回我們參加聯合音樂會,事後我看到一篇評論談到:『看得出來萬芳的團員是很愛唱歌的,音樂是自然內心的感 ,而不是做出來的。』對我來說,這就是合唱訓練的目的。」
 
讓合唱與生活產生實際關聯
合唱比賽在歐美許多國家已深入到與生活息息相關,這是我們羨慕與努力的方向。合唱中心藝術總 陳雲紅提到曾帶團參加過一個在西班牙小鎮舉辦的合唱比賽,小鎮所有人力幾乎全數投入,比賽時負責維持秩序和 線引導的全是小學生,小小孩子認真嚴格地執行交付給他們的工作與任務,並且視為一種榮譽,很令人感 。朱元雷則談到英國有一個城鎮也是辦合唱比賽辦了六十年,比賽活 完全與觀光結合,全鎮總 員,工作人員幾乎都由義工擔任,很多義工更是資深到已做了三十幾年,對他們而言,能在合唱比賽中擔任工作,是一項至高的榮耀。他提出自己的觀察與想法:「其實台灣也可朝這個目標努力,把現在政府在推行的一鄉一特色與合唱比賽結合,或許還可為地方創造出意想不到的觀光價值呢。」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