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音樂與性別

作者: 石易平  發表日期: 2006-05-01

音樂與性別

參加合唱社團招生時,經常聽到一句話:「怎麼辦?男生不夠」。長久下來,這似乎變成大家最頭痛的話題之一。愛唱歌的男生真的比較少嗎?君不見,KTV中抓著麥克風不放的黑狗兄其實多著呢!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台灣的合唱團苦尋「男聲」們?為什麼從來沒聽過有「爸爸合唱團」?這次咱們就來聊聊這個合唱人性別不均的老議題。

回顧台灣合唱史,可以發現早期有相當多純男聲合唱團,而我們耳熟能詳的幾位前輩作曲家、音樂家,也幾乎都是男 ,這或許和當時「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概念有關,女性追求高等教育有諸多限制,也鮮少能夠得到家庭奧援。但這麼多年下來,我們的藝術人文教育似乎發展出另一種 別不均的局面:男生不足?

男女有別的社會期望
以前曾訪談過一些台灣的合唱指揮老師,除了具有教會背景的音樂家之外,大部分男性指揮幾乎都有一段與家庭奮鬥的過去,奮鬥什麼?奮鬥自己想要念音樂的抉擇。為什麼想要念音樂對男生來說這麼困難?而要念合唱更困難。台灣社會對男 期望是要有事業,而音樂家,尤其是合唱指揮,長久以來並不被台灣社會所看重,除非在教育體系中任教,否則經常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的工作,不適合要養家的男人擔任。再者,由於傳統有別角色的約束,音樂藝術被視為是陰柔的、女性 的活動 ,一般印象中排排站、看來相當靜態的合唱團更是如此,許多愛唱歌的男生更不想被貼上「女性化」的標籤,因而錯過或有意識地避開參與合唱團活動的可能。

仔細回想我們生活中的經驗,其實不難發現台灣音樂活動中性別氣質的操作痕跡。舉例來說,許多家長會送小孩去學鋼琴,但更傾向讓兒子學小提琴之類的樂器,不知何時,小提琴v.s.鋼琴,似乎也有了 別象徵的區分。一位男性合唱指揮曾說:「我小時候想學鋼琴,可是父母不讓我學,他們覺得那是我姐姐應該要學的。」我們對小提琴的印象是什麼?是樂團演出權威的首席,或是傑出的獨奏家?而鋼琴呢?是私人聚會時的小品娛樂?或是將女生學鋼琴作為一種「理想的家庭主婦」兼職工作?不禁令我想起偶像劇〈流星花園〉中有一幕,是上流社會的婆婆對兒子的女友說:「在我們這樣的家庭,媳婦總得要會彈點鋼琴,這樣才稱得上上流」。雖然這種情景不一定出現在現實生活,但這誇張的漫畫劇情卻也點出了:音樂除了作為一種階級品味的象徵,還結合了對於女性氣質的想像。

什麼階段才適合男性唱合唱呢?
除了「不為」,台灣男性同胞還有其他苦衷嗎?首當其衝可能是服兵役,年輕的好歌手當兵去了,不僅訓練無法延續,軍旅生涯中的「特殊音樂訓練(如唱軍歌)」也可能有潛在 傷害。再者,出社會工作的年輕男 要承受比女性更大的事業壓力,加上社會並不鼓勵,參加合唱團的男生想當然爾是少之又少。以前常聽合唱團員開玩笑:大概只有軍隊跟男校不缺 男聲。如果年輕的寧願去打籃球,大學生去當兵,工作的沒空休閒,那麼年長的男性同胞呢?之前訪問一位成人混聲團團長,他說:「年長的男性在職場位置通常做到比較高了,比較權威,要他們來合唱團努力跟別人合作,還要被老師要求,學習看樂譜,是很困難的。」難道,真是這樣嗎?

性別不均的另一面,並不是女性在藝術領域的大勝利,仔細想想,音樂界的高低位階與聲望,一般大眾熟悉的名音樂家中,有多少是男性 ,又有多少是女性 呢?台灣的音樂系所中,學生多是女性,而教授的男女比例又如何呢?

想盡辦法努力讓男生愛合唱
言歸正傳,本文並非寫來「挫折」各位,或是「指責」男性同胞不夠愛合唱。不過合唱團缺 男生卻是長久以來不爭的事實。藝術與傳統男 氣質的衝突,加上男 生涯規劃的壓力,確實使得諸多男性對合唱團卻步,此已成為合唱社團發展的重大挑戰。然而,近年來經濟的發展及藝文環境的轉變,卻又讓人看到未來發展有一線曙光,在此斗膽提出個人意見供大家參考:

1.基礎音樂教育的養成:倘若學校音樂老師能夠提供基本音樂訓練,並引導(不論男女)學生喜歡、親近(合唱)音樂,將是功德無限。
2.合唱音樂表演活潑化與本土創作:近年來,人聲樂團在大專院校的組團風潮,已讓我們看到許多相當有潛力的男 歌手,甚或傑出的純男聲合唱團體,顯示了具有更多自主 、創造 的人聲團體,不僅吸引更多愛唱歌的男生,也吸引更多年輕朋友參與合唱表演領域。
3.創造機會讓在門口觀望的男士踏進合唱團開口唱歌:合唱中心的合唱音樂基礎訓練班是很好的實驗(本人與該課程無關,並非置入行銷),社區合唱團極具耐心與熱誠的老師亦功不可沒,當然也要仰賴各位媽媽、老婆或女兒的鼓勵與遊說。

合唱社團其實為業餘的音樂愛好者開啟了一道表演的門,讓我們能夠因為集體的力量,去涉足那些本來只有專業音樂家可以經驗的表演過程。雄赳赳的〈鐵砧合唱〉需要中壯年男子明亮而強壯的聲音;搥心肝的〈黯淡的月〉需要深情滄桑的男低音來吟唱;〈四季紅〉的俏皮則要有年輕男女來互相對唱……在合唱中,我們能夠藉由練習歌唱得到各種不同社會角色與 別氣質的感情體驗,藉由音樂,也更能幫助我們了解不同的人、事、物與情感。但願有一天,「喜歡唱歌的男生去那裡了?」不再是合唱團中的經典句子。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