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樂在作曲沈錦堂忠於所愛

作者: 採訪╱陳淑儀 文╱林冠嬅   發表日期: 2006-03-01

樂在作曲沈錦堂忠於所愛

青少年時期,沈錦堂老師即對文學與歌唱產生濃厚興趣,高一那年,曾一口氣參加了三個合唱團,每週晚上趕場跑三個團練唱,買不起原版唱片的他,喜歡守著電台的古典音樂與點播節目,聽著聽著,發覺合唱團都唱別人的作品,漸漸萌生自己創作的想法。

走進創作
沈老師的特質是,對有興趣的事物便一頭埋進去深研透徹,因此,有了創作念頭,第一步就是到書店尋找相關書籍,希望能找到比高中樂理再深一些的書,但當時重慶南路的書店裡竟找不著任何一本有關和聲學的書,最後終於在中山北路、五條通附近的開明書局買到一本吳夢非的《和聲學大綱》,從此便開始了他的自學歷程。這是一本有關鍵盤式和聲的書,他按著章節研讀,並對照書中所寫規則,在風琴上專心模擬演練,很簡單的自學方法,卻為他奠下對和聲的熱愛。後來又託親戚自日本帶回相關理論書,高一就開始學習研究〈冬之旅〉、〈美麗的磨坊少女〉與〈天鵝之歌〉等舒伯特藝術歌曲,並樂在其中。

工業學校畢業後,熱愛音樂的沈錦堂因無法直接報考大學音樂科系,先工作了三年,機械背景為他賺得不錯的薪水,也因此,當他決定降級報考國立藝專(五專)時,家人的反對,來自不明白他為挑戰一個未知的未來、放棄優渥薪水與安定生活的決定;但沈錦堂以一貫的毅力,憑著自己的力量,堅持踏入音樂創作學習的旅程。

藝專時代,主修作曲的他,在第一堂和聲學課堂測驗取得最好成績,這個程度測驗為他建立起自學與創作的信心,「我做什麼都很專心,不論看書、學電腦或攝影。」他知道自己的理解極強,從小數學就很好,對科技類產品也都能駕輕就熟,這種理解力對他學習創作理論是一大優勢,他認為,「學習理論,理解力必須要好,並加入感 ,才能創作出好作品,結構完整、完美,就能呈現出很美的旋律」。沈老師也用嚴謹的態度要求跟他學習作曲的個別學生:一定得分析完貝多芬的32首鋼琴奏鳴曲及巴哈的48首賦格。這樣嚴格的要求,來自他相信:「必須要有穩固、良好的根基,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

關於創作
每個作曲者的創作習慣都不一樣,沈錦堂老師通常是拿到歌詞之後,先了解內涵、意義、構想,花比較長時間醞釀,也許兩、三個月,但只要 起筆來幾乎不會停,一首7、8分鐘的大合唱曲,可能七天或十天就完成。當然,偶爾也會有停滯、卡住的時候,過去面臨阻滯時,解決之法是透過做別的事來轉換,但其間思考不會停止運轉;而現在因更熟練、更有經驗,便能透過一些技術 材料克服阻滯,待完成整首曲子,再回頭確認銜接處是否得當流暢。

「寫作合唱曲,除了專業技術外,創作者本身必須很喜歡唱歌,有合唱經驗才能懂得聲部配置,否則做出來的歌會很奇怪。」沈老師特別強調:「混聲合唱中,男高音應該是女低音與男聲間的橋樑,一個優秀的合唱作曲者要懂得安排聲部,才能讓四部混聲成為一個音色,而經驗不足的作曲家,卻往往讓混聲四部變成兩個音色。所以,從很多作品中,其實就看得出一個作曲者的基本功夫與能力。」

談及作曲的創新,沈錦堂老師認為創新應有自己的風格,且具有時代 ,並不是能寫出東西就叫做創新,要在技術上有好的水準、並具有創意,才堪稱為創新。「一個藝術家一定要具備天份,愛迪生所說『一分天才、99分努力』這句話在藝術領域並不太成立;但是,天份之餘,技術的磨練仍是不可或 。」

至於改編,沈老師慨歎:時下很多改編曲,改編者本身雖有合唱經驗,卻無作曲技術,而技術是根本基礎。舉例來說,黃友棣先生的作品,和聲寫得很漂亮,合唱團只要掌握住音色、音準與表情,歌曲的形貌就能自然完整呈現,這就是作曲者的創作技巧能讓曲子本身顯得精緻的好例子。

突破台灣的現狀
台灣的音樂環境現狀,創作者若想以作曲為業,很難有所突破,普遍仍須 賴教職為創作之外的重要收入來源;流行歌的創作者或許還有機會依憑創作為業,但藝術歌曲創作者卻不可能。這種現象其實存在於全世界,但國外版權制度較為健全,好的作曲家透過電影配樂、廣告、卡通與戲劇音樂等多元選擇所創作的作品,亦足以維繫所需;相較之下,台灣的藝術作曲者若要單靠作曲專業存活,機率可說微乎其微,走流行路線或許還有突圍機會,但流行音樂圈子也並不容易打入,且其信念也與藝術創作大相逕庭。

沈老師並不反對流行歌曲,但卻反對不能稱為歌的流行歌,亦即聽不出歌曲旋律 與意境。「好的流行歌,一要通俗、二要美,老流行歌真正有旋律感,現在的流行歌已少有能兼顧此兩大元素的,更遑論對聲韻、節奏、字音等等的講究了。」這些與藝術歌曲創作的本質不同,值得創作者選擇跨界時好好深思。

對創作的期許
本身是客家人的沈錦堂老師,最大期望是發展客語藝術歌曲,因此很希望未來能夠多創作一些客家藝術歌曲。客語歌講求聲韻,對沈老師來說,聲韻與旋律的搭配非常重要,他本身也創作台語歌曲,台語與客語的聲韻全然不同,在旋律的創作上應該納入考量,可惜現在的一些通俗歌曲創作者比較容易忽略這一點。沈老師提到,「若只憑音樂感,卻沒有考量到字句的抑揚頓挫,不但無法呈現原本詞意的美感,有時更會造成聽者聽不懂的狀況,亦即無法真實領略字句裡的意涵,而這樣重要的道理,其實在中國許多古老戲曲,如崑曲、平劇中都可以發現。」因此,沈老師把這樣的細膩放進他的創作中,妥善安排每一個環節。

對於年輕的創作者,沈老師非常期待他們能夠更熱愛音樂,發自內心去喜愛創作。「我們以前,很多東西取得不易,因此常需付出很大的努力去爭取獲得,所以總是很珍惜,緊緊握住每一個擁有。但現在的孩子就不同了,許多資源太豐富、太方便,以致他們少了尋求的心,也不懂得珍惜所擁有的,很難在基本技術上真正用心下苦功,而沒有渣時的根基亦不會有好的進展。地基一定要打得穩,才能讓天賦發揮出來,所以我很希望這些孩子能夠真正喜愛作曲,好好地愛,用心地學。」
 

沈錦堂歌曲創作年表
1966年 混聲合唱〈別意〉。
1970年 歌曲:〈夢回〉、〈孤獨〉、〈私語〉、〈幻覺〉。
1974年 歌曲:〈飄流〉,混聲合唱:〈永恆的春天〉。
1975年 合唱曲:〈中華好青年〉。
1976年 歌曲:〈月下獨酌〉。
1977年 同聲三部合唱:〈打雷〉、〈築路歌〉(改編)。改編混聲四部合唱:〈搖籃曲〉、〈老山歌〉。
1980年 混聲合唱:〈正氣歌〉,同聲三部:〈白鷺鷥〉,兒歌:〈小皮球〉、〈我們的歌兒真正多〉。
1982年 混聲合唱:〈白鷺鷥〉、〈一隻鳥仔〉、〈台東調〉、〈丟丟銅仔〉、〈病仔歌〉。
1984年 混聲合唱:〈蜀道難〉,獨唱曲:〈問劉十九〉、〈遣懷〉、〈獨坐敬亭山〉。
1990年 獨幕歌劇:〈魚腸劍〉。
2001年 歌曲:〈雪花的快樂〉。
2002年 〈水調歌頭〉為高音與室內樂。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