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國內合唱指揮的前景與出路

作者: 文/陳淑儀  發表日期: 2006-01-01

國內合唱指揮的前景與出路

合唱指揮稱不上屬於令人艷羨的優勢職業,為何仍有人甘心樂意捨棄穩固的工作,寧願在前景一片迷濛、未可期之時,願意全心投入學習,踏上這條看似沒有保障的不歸路?其中必有令人難以抗拒的獨特吸引力,是身在其中者才能領略享受的。

合唱指揮生態綜覽
國內合唱指揮的分布大約可看出一個脈絡。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早年大約只有杜黑老師一人;近十年內陸續回國的合唱指揮則有梁秀玲、翁佳芬、蘇慶俊、陳雲紅、潘宇文、林舉嫻、陳麗芬、于善敏、連芳貝等幾位老師,這些目前在國內合唱領域各占一席之地的老師們,大都除了在大學任教外,也都或多或少帶領一個或數個合唱團,也有人成立基金會,朝多元方向發展。

而屬於國內本土出品的合唱指揮中,目前比較活躍的有幾種類型:一種是沒有音樂專業背景,只因為愛唱,且在合唱團唱久了,之後自己成為帶唱老師或指揮,譬如台灣合唱音樂中心的朱元雷老師、台北愛樂合唱團的杜明遠老師;另一種指揮原本也無音樂專業背景,但帶團以後,覺得不足,於是一面帶團,一面又進入國內研究所學習合唱指揮專業,如中山音樂研究所畢業的唐天鳴老師,還有仍在輔大音樂研究所就讀的翁建民與聶焱庠,以及正就讀東吳音樂研究所的張建榮等人都是;第三種是原即學音樂出身,後又續讀國內音樂研究所,譬如畢業於東吳研究所的鄭逸伸。

綜觀上述各種不同背景之合唱指揮,有國外學歷者較易在大學謀得教職,因國內目前音樂研究所只授予碩士學位,還未有博士學位可修,所以國內研究所畢業的合唱指揮,相對機會較少。但也不是全無機會,唐天鳴老師以過來人身分建議:「不妨從事基礎教育,自己成立一個合唱團,自己訓練、籌劃從事各樣音樂活 ,這對半路出家、卻又認真接受專業訓練的指揮而言,會是一條比較容易走得通的
路。」

無音樂背景的國內研究生,也還有另一條路可走,那就是可從帶領中小學合唱團吸取經驗,累積人脈至一定程度,即可成立自己的合唱團。

至於國內有音樂背景的研究生,則可在堅守原來的中小學教職同時,另外也成立合唱團,以雙軌進行的方式,經營自己的合唱事業。

現在大學的教職已達飽和,除非有老師退休才能釋出職 ,往後國外學成回國的指揮,恐怕沒有機會至大學任教,若其出國前又無帶團經驗,未建立穩固的人脈,回來後會有較大的危機。唐天鳴舉例:「像陳雲紅老師與蘇慶俊老師都是出國留學前,已有帶團經驗,而且經營得不錯,學成回國後,舊有人脈與班底仍在,就容易成團,這是較有保障的作法,如此組成的合唱團,指揮與團員間的凝聚向心力也較強。」

合唱指揮的生活保障何在?
鄭逸伸認為,以目前台灣單一合唱團的規模與經濟能力,要「養活」所有的合唱指揮工作者,似乎並不容易,但一個訓練有素的合唱指揮,則擁有針對不同 質合唱團、提供專業訓練方法的能力,所以,以一位合唱指揮而言,同時帶領不同 質、年齡組成的合唱團是有可能的,而這些工作當中,除了回饋給指揮在教學方法上的再思考外,也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談到前景與出路,唐天鳴覺得這應該只是指揮對自己的不同期許,能否走出一條康莊大道,實在是關乎個人能力的問題,當然 格特質也是決定走這條路成敗的因素之一。「我認為多帶幾個團,並且做出成績來,別人自然會來聘僱你。但若有能力,與其等待懂你的伯樂出現,倒不如自己組團,並且好好規劃,用企業化的方式來經營,使團能夠因產生盈餘而持續存活;指揮若只是帶唱,卻不去經營或不善經營,合唱團比較容易散掉。」想當然耳,沒有了團,合唱指揮的生計亦會受到影響。唐天鳴強調:「台北的合唱環境雖然比較現實,但也是一個比較能激勵進步的地方,合唱指揮帶得好不好,別人一定看得出來。只有熱情與勇氣還是不夠的,更重要是有能力,才能走出一個局面。」

輔大音研所教授蘇慶俊老師,一面笑自己的高徒翁健民和聶焱庠放棄中學教職和出路較好的廣電專業,選擇前途、錢途都不被看好的合唱指揮之路,是頭殼壞去,但眉眼神色間卻又滿是欣賞與愛護。

目前帶了五個團的翁建民表示,當初一跳入當指揮,早就體認到是賺不到錢的,若所考慮的是這個因素,也就不會跟家裡鬧革命,選擇走這條路。「如果不是真的愛合唱,這條路不容易走下去。」蘇老師時常對這些滿懷熱情與理想、一頭栽進來的學生說:「你們進來學,以後合唱是你們的專業。一定要趁著現在還年輕,不要太計較,多把握可以充實自己能力和經驗的指揮(學習)機會,教學相長,把自己準備好了,機會到時才不會錯過。我們時間到了就會退休,你們如果能把自己準備好、經營好,不久的將來,機會就是你們的。」

此外,蘇老師也鼓勵學生去接公司行號或扶輪社、獅子會等社團合唱團的指揮工作,即便安養院也有長青合唱團,一來有助於磨練經驗,二來也能活絡經濟來源,畢竟公司和社團合唱團的經費相對是較充裕的;至於另一個可以嘗試的管道則是教會合唱團。

合唱指揮如何更精進、提升自己?
學,然後知不足。合唱指揮這條路確實如逆水行舟,若不前進,不僅只是停在原點,更嚴重的是會倒退。鄭逸伸表示,目前許多的機構,如台灣合唱音樂中心、台北愛樂合唱團等,都經常地舉辦講座、國外指揮大師班等課程,從這些課程中,一位已經開始從事合唱工作的指揮,可以從中獲得新的經驗與再思考的機會。他認為:「在網路資訊發達的時代,從國外獲得音樂節、短期課程、參考書、樂譜的機會也非常便利,因此,精進與提升已經幾乎不存在方法問題,而是在於指揮自身對於音樂專業不斷進步的 力與意志,一位指揮應該無時無刻從生活、閱讀、音符中,擁有探索音樂本質的熱情,這股意志與熱情,才是指揮精進與提升的根本動力。」

蘇慶俊老師認為,就合唱而言,台灣的生態是比較自我的,光合唱聯盟就有五、六個系統,各做各的,不能為台灣的合唱環境提供一套較完整、可共同運作的交流模式,也無法資源共享,這是一種很可惜的消耗。他說:「合唱指揮很重要的一點是,除了音樂以外,還要會溝通,畢竟合唱就是群體經過溝通後取得和諧所發出來的聲音。」

蘇老師很在意培養學生群體合唱的觀念,也因此,他打破研究所一對一授課的形式,將八位主修合唱指揮的研究生集合在一起上課,由於資源集中,學生也能透過群體的激盪,使學習發揮加乘效果,每個人都得到八倍的學習,並且同學間因有共學的深厚情誼,將來畢業後在各自開展的指揮之路上,也能互相扶持,成為彼此的助力。

唐天鳴老師也認為,「在音樂方面必須持續精進,多聽、多看、虛心參加國內的音樂活;同時一定要找機會出國參加比賽或相關的國際音樂活 ,可藉此磨練實力,也拓展自己的視野。而經常關心國際合唱的走向,包括曲目與潮流的走向,更是一個積極認真的合唱指揮不可或 的。」(文/陳淑儀)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