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讓我們一起寫歷史吧

作者: 劉馬利  發表日期: 2004-11-01

讓我們一起寫歷史吧                             

最近正是藝文活動的旺季,身為古典音樂節目主持人兼音樂工作者的我,絕不錯過這些音樂盛會,因此接二連三「狂聽」了很多音樂會。

其實﹝合唱馬利﹞不單只接觸合唱音樂,要讓自己的音樂品質持續進步,一定要不斷學習,我認為除了看很多書以外,就是要聽很多好的音樂會,那是最直接的學習方式,直接去感受到大師的氣質。不但如此,我也對一些看似跟音樂沒有直接關係,但卻掌握了音樂界命脈的音樂家贊助者產生很大的興趣。

現在先讓我們回溯到17世紀初的歐洲吧!音樂大師的音樂不再受限於宮廷或教會,進而征服了歌劇廳、學院和沙龍,接觸到更多的群眾,並且使音樂家贏得了創作上的獨立性,富有的貴族階級代替了教會成為音樂家的主要贊助者。為了跟隨贊助者,音樂家經常遷徙,以尋找職位或會見其同僚,譬如:蒙台威爾第( Claudio Monteverdi ) 於威尼斯受教於蒙杜、巴赫 ( J.S. Bach ) 於柯登受教於列普茲格,而韓德爾 ( George Frederick Handel ) 或葛路克 ( Christoph Willibald Gluck ) 則在許多國家成功地生活與作曲。

在1784年,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 ) 也因著贊助人的「訂購」而完成《巴黎交響曲》。當時巴黎著名的奧林匹克音樂會樂團的贊助人之一,也就是擁有顯赫地位的法國貴族多尼伯爵 ( Doni ),本著對音樂的熱忱以及對海頓才華的渴慕,建議樂團指揮聖喬治 ( Saint George ) 給海頓寫信,要求訂購六部交響曲,而樂團的樂師們也相當渴望演奏這些交響曲,於是多尼以及聖喬治承諾以每部500法郎的高價購買六部海頓的新作,這對於作曲家而言,無疑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所以此番來自巴黎的盛情和重酬,自然讓作曲家頗為意動,前後六部作品在1785~1786之間短短的兩年內迅速寫成。

1770年,莫札特 (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 與父親前往義大利,接受當地主要贊助者費爾曼 ( Firmain ) 招待,同時並寫作第一首弦樂四重奏。

至於鮑凱里尼 ( Luigi Boccherini ) 的音樂,則多半是應贊助人的要求所寫,然而他一生的際遇卻隨著贊助人起起落落。1798年他的兩位贊助人不幸同時逝世,生活頓失所依,只好再回到西班牙。但此時其健康大不如前,已無法公開演奏,期間雖然有法國駐西班牙大使本納波特斷續支持他繼續作曲,但晚年生活並不順遂,貧困加上老年喪子之痛,讓他失去生活的鬥志,在沒沒無聞中終老一生。

貝多芬 ( Ludwig van Beethoven ) 的贊助人幾乎個個名垂千古。像是華德斯坦伯爵 ( Waldstein ) 是貝多芬在1788~1792年期間的主要贊助人之一,貝多芬還為他寫了一首《華德斯坦鋼琴奏鳴曲》;拉斯莫夫斯基伯爵 ( Rasumovsky ) 委託貝多芬寫三首弦樂四重奏;而貝多芬更把《皇帝鋼琴協奏曲》、《大公鋼琴三重奏》、《告別奏鳴曲》、《降E大調琴協奏曲》、《D大調莊嚴彌撒》獻給魯道爾夫公爵 ( Rudolf ) ,他與貝多芬的創作生涯更是密不可分。

到了19世紀也是如此,37歲的柴可夫斯基 ( Peter Ilich Tchaikovsky ) 作品的崇拜者梅克夫人( Nadejda Vun Meek )進入他的生命,成為他長達13年的贊助人,梅克夫人是一位富孀,她對音樂有特別的鑑賞力,為了讓柴可夫斯基可以專心作曲,她同意無條件贊助柴可夫斯基的生活,讓他能夠離開教職,專心從事創作工作。隨著經濟的安定,柴可夫斯基有越來越多佳作產生:《第四號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義大利隨想曲》、《一八一二序曲》及《第五號交響曲》等都是這段期間的作品,而其中獻給梅克夫人的,《第四號交響曲》,標題為「我們的交響曲」,揭示了他們相互間的傾慕。

時至今日,9月期間我連續聽了慕提與史卡拉愛樂 ( Riccardo Muti & La Scala Filharmonica Orchestra ) 、約夏‧貝爾 ( Joshua Bell ) 、芭芭拉‧邦妮 ( Barbara Bonny ) 及國王歌手 ( King's Singers ) 的音樂會,這些都是牛耳藝術公司所主辦,看到許多大企業對音樂家的贊助,真要讚嘆此乃人間佳話。

以「藝術歌曲第一夫人」芭芭拉‧邦妮首度來台音樂會來說,德國第一大車廠 Volkswagen 汽車長期熱心於大眾精緻文化,致力成就音樂藝文美事不遺餘力。台灣地區總代理標達汽車也特別與牛耳藝術合作,在2004年9月16日假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王者之王 Volkswagen Phaeton 璀璨美聲之夜>,標達汽車並提供旗下頂級豪華旗艦 Phaeton 做為芭芭拉‧邦妮在台灣演出時的座駕。

而中華賓士也不落人後,近年來不斷贊助多項音樂活動,曾獨家贊助國際知名華裔巨星馬友友音樂會的電視轉播;並在中華賓士國際小提琴音樂節中一連邀請到林昭亮、安-蘇菲‧慕特 ( Anne-Sophie Mutter ) 以及約夏‧貝爾相繼來台演出,皆獲得國內樂迷的一致好評及歡迎。

台灣戴姆勒克萊斯勒與Mercedes-Benz推出<Mercedes-Benz世紀古典音樂年2004系列四──世紀指揮大師慕提與史卡拉愛樂管弦樂團>,獨家贊助這場劃世紀的音樂會。

一向以快速傳遞、遍及全球為服務宗旨的DHL,也以成為文化交流促進者自我期許,這次獨家贊助國王歌手來台音樂會,為台灣的合唱迷帶來不少福祉。

在這個企業界與藝文藉彼此需要、相互榮耀的年代裡,可以藉由贊助藝文活動來提升贊助人的社會形象,同時也使音樂團體得以生存下去。想想看,如果當初那些古典音樂家的贊助人沒有提供音樂家生活津貼,就無法使音樂家心無旁鶩的創作,也就不會有這麼多好的作品流傳下來。換個角度來看,如果當初那些贊助人沒有贊助偉大的音樂家,他們或許也只能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人物吧!而如今,他們不但造福了後代,也使自己因為這樣的贊助行為名垂千古。

所以說,世上所有音樂家的背後都有一個大老闆,就是贊助者。沒有這些贊助人,我們還能有機會享受到這些美好的音樂嗎?常聽到「社會應該重視文化藝術的價值!」、「企業賺了錢,應該贊助文化藝術!」的論調,我並不完全同意這種說法,在越來越多樣化的現今社會,贊助的方式越來越多,贊助,不應只是企業團體的「專利」。像是購買音樂會的票、節目單或是CD,都是很好的贊助辦法,甚至有些音樂團體還使用會員制,使贊助的方式及關係更多元化。

老實說,我比較不擔心那些「舶來」的音樂會,反而國內的「土產」音樂會,尤其是合唱音樂會,有時真不知道該如何繼續生存下去。因為合唱仍然是比較「小眾文化」,就連台灣最專業的古典音樂電台及大專院校的音樂系都不是很重視合唱,或許台灣真的沒有像歐美國家的傳統,但我們絕對有必要讓合唱的精神持續發展下去。我真的是樂觀其成,因為這些日子以來,我發現自己身邊的朋友,甚至是我們電台的同事,每一個在他們的成長過程都或多或少接觸過合唱,並且對於練唱的感覺一直都是念念不忘;更棒的事實是,台灣聽音樂會及唱合唱的人口非常年輕,這是一個很好的景況,年輕就是本錢,或許有一天我們自己也能成為我們的最愛──合唱的最有力贊助者。

想想看,現在坐在練習室角落一位不起眼的年輕小伙子,將來搞不好成為商場大亨,想起自己年輕時的最愛──「合唱」,願意為這項精緻藝術提供最多的支持!未來仍是得期待的,所以,讓我們一起努力吧!(文/劉馬利)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