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油膩星期二」與「聖灰星期三」--狂歡的終點與復活的開端 

作者: 王充宇  發表日期: 2004

 

神怒之日
天譴之時
是日至處
盡成灰土

初聽莫扎特《安魂曲》中的〈神怒之日〉(Dies irae),很難不被其中烈焰衝天的恐怖意象所震懾:末日來時,憤怒的神火從天而降,將人間化作一片焦黑的灰土。空間在火光中毀滅,時間在灰燼裡終結。

然而這種慘酷的景象,畢竟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個以毀滅為結局的故事,一個沒有許諾的來生,從純宗教的角度來講,絕對是票房毒藥。既然告訴了你忤逆神意的下場是灰飛煙滅,則此中必然也有解脫之道。

古代波斯有火鳳自灰燼中重生的傳說;佛教中則有頓悟涅槃可以超脫輪迴;而在基督教裡,則有基督的復活可以戰勝死亡。因此「復活」在基督教裡是極為重要的概念,正因為如此,復活節至今仍是基督教的重要節慶之一。

不過,復活的故事仍然要從末日審判之後的「灰」開始說起。

在今日天主教的儀式中,仍保留了許多古代教會的習俗,這其中也包括了復活節的慶祝。復活節的慶祝活動,由所謂的「聖灰星期三」(Ash Wednesday)開始。所有教徒,由此開始,要在此後的四十六天中齋戒四十天(不含週日),直到復活節。此即所謂的「四旬期」(Lent)。「聖灰星期三」便是「四旬期」的頭一天。這裡的「聖灰」,指的正是〈神怒之日〉中上帝之怒的餘燼。在天主教的儀式裡,這個充滿死亡意象的「灰」被進一步地具體化:所有教徒在「聖灰星期三」這一天,都必須在教堂接受神父的祝福,方式是用沾灰的手指在額前劃成一個十字:爾從塵來歸於塵,爾從土來歸於土。對復活的企盼, 就這樣從死亡的耳提面命中開始。

從這一刻開始,俗世的一切都成過去;從這一刻開始,基督的復活進入倒數計時。

然而對大多數沒有罪與罰﹑死亡與復活概念的人而言,他們更關心的是伸手可及的今世,而不是末日之後的來生。

在「聖灰星期三」前一天,是所謂的「油膩星期二」(Mardi Gras),對俗世的人們而言,這個日子的重要性遠遠超過「聖灰星期三」。美國南方的紐奧良,曾受法國殖民,酒肆遍地﹑妓女滿街,向被視為罪惡之城。每年聖誕節後第十二夜,就是狂歡節(Carnival)的開始,而以「油膩星期二」為最高潮。這一夜,全美乃至全世界的尋歡客都會湧入城內的法國區(The Frech Quarter),看酒醉的良家少女在群眾鼓動下裸身露體,看華麗的假面於酒精味中游街過市。這個法文名MardiGras ,字義上正是「油膩星期二」(Greasy Tuesday or Fat Tuesday)之意。因為在這一天,你可以盡情喝酒吃肉,但一過子夜,所有的狂歡都必須停止。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人們在俗世最後的放縱機會,一過此時,眼前的浮華都會成為末日的灰燼﹕

Because I know that time is always time
And place is always and only place
And what is actual is actual only for one time
And only for one place

"Ash Wednesday" by T. S. Eliot

「狂歡節」的真正用意,原來不是為狂歡而狂歡,而是因為末日將臨前對肉慾的不捨;而末日之來,也不是為毀滅而毀滅,而是因為大破之後才能有大立。沒有死亡,何來復活﹖如果看「狂歡節」的拉丁字根,這一層意義更加明顯﹕carnis是肉體;vale是告別。此日一過,便是四旬期之始,與一切官能訣別之日。

歡樂雖然在嚴冬二月走到了終點,但是初春復活的希望卻在此時成了黑暗隧道盡頭的一線光明。「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作於2004年Mardi Gras)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