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紀錄大師】馬革順的音樂生命如聖火般燃燒

作者: 楊幼弦  發表日期: 2005-03-05

馬革順的音樂生命如聖火般燃燒

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聖經•腓立比書三章十三節》

堅毅不拔、愈挫愈勇、求新求變、永不自滿,似乎是成功的人共有的特質,中國大陸音樂界、宗教界德高望重的馬革順教授就是其中之一。

人不怕磨難,只怕沒希望、沒目標
樂聖貝多芬曾說:『我們這些具有不朽精神的朽物,生來就是為了經受苦難和歡樂,幾乎可以說最優秀的人是通過苦難而得歡樂的。』

出生於牧師家庭,因嚴父「棒頭出孝子」的管教方式,馬革順教授年少時常處在孤獨苦悶中,生命裡最大的撫慰全來自於信仰和音樂;青年期學業有成,躊躇滿志,正思創一番音樂事業,卻遭逢抗戰動亂;成家後為求在事業上精進,赴美先後在西南音樂學院及威斯敏斯特合唱學院深造,卻因國內局勢動盪,顧慮家人安危,未及取得學位,即匆匆啟程回國;中年歷經文化大革命的無理批鬥與下放勞改等嚴酷折磨,支撐他熬過來的仍是對上帝的仰望與信靠,以及對合唱音樂藝術的熱愛。

從20世紀初跨越到21世紀來,馬革順歷經對日抗戰、解放、文化大革命,到近期的改革開放,他參與了中國近代史每個階段的變化,親自領受種種磨難,然而,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堅守對天父所許的願──一生都為教會音樂工作奉獻,並且一直有上帝的愛澆灌在他心裡,因此能挺立、堅持到底。

文革平反後,馬革順教授在耳順之年重生,音樂專業能力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尊重,使其藝術人生煥發出第二個春天,從此不再擔驚受怕,專一在合唱音樂的教學與實踐上春風化雨。他說:「作為一名在樂壇耕耘了一輩子的老園丁,我精心培育每一棵親手栽下的幼苗,欣見每一片綠葉的繁茂,當樹木成材,綠樹成蔭時,我就感到滿足和欣慰!」

受政治侷限,中國合唱思想封閉
合唱基本上並非中國的東西,馬教授敘述:中國的合唱自解放後才開始,當時的政策是「文藝為政治服務」,雖有許多人寫合唱曲,受政治性侷限(階級鬥爭、土洋之爭),加上負責審查的人不懂音樂,主張合唱曲旋律往上行要有力量,愈來愈激昂,可用四個字來總結:快、強、硬、高。沒有人想到必須有低點,才會有高潮。

 「文革時強調普及性,所有學校、工廠、機關單位都有合唱團,但真正表現合唱和諧之美的作品很少,1963年我曾指揮朱踐耳所寫歌頌當時英雄王杰的〈青春之歌〉,只因這是三拍的曲子,被人報告是小資產階級的曲風,以致我被檢討,並派下鄉,社會氣氛如此,遑論教學生真正歐洲宗教性的合唱曲。」

文革後,仍是歌功頌德的歌曲,沒有抒情古典的作品,指揮大多沒接觸過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思想封閉,直到現在仍有少數指揮不願接受抒情的、外國的、宗教的歌曲。

期待中國的合唱更寬廣
馬革順教授指出,「目前中國的合唱發展,量是有了,但質的方面仍有待改進。譬如,指揮及評審委員對曲目的選擇仍受政治影響;另一問題是普通團體與學校都使用簡譜,無法唱較大的外國曲目,因為大部分師資也只會看簡譜。解決辦法是:一、要和國際接軌,開放外國團體進入中國,可多觀摩好作品。二、更多留學生回國,帶回新影響。三、多參加國際性比賽。」

「俗話說:先要做傳統的兒子,才能做傳統的叛徒。必須先學好別人的東西,才能創作出自己的作品。」馬教授誠心希望中國合唱界人士能開放心胸、思想面廣,他強調:「合唱藝術的真正和諧美,是在各聲部的互相烘托與陪襯,需要抹掉個人特色,訓練好各聲部的和諧性、共鳴與平衡,才能表達出合唱的集體性功能。」馬教授深信,假以時日,中國的合唱一定會有進步,因為社會是持續進展的。

探索以中國語言唱出美好合唱
馬教授發現合唱的音響(發音方法、發音位置)也是影響中國合唱的另一個問題。

他談到:「形成於14世紀的合唱,約可分為希臘(東正教)和義大利兩個中心,前者唱腔深沉、厚重、偏低;後者聲音往前,在口腔前。中國合唱受蘇俄影響,無法唱輕快的曲調,因為胸腔音太多,無法與高音的頭腔融合。俄國在60年代開始向西方學習,但中國卻從50年代起,至今一直沒變。」

在美國學合唱時,馬教授即發現語言與合唱發聲有密切關係,回國後深入探索中國傳統戲曲及普通話的發音方法,發現透過五音四呼及I、U、Ü三個母音改變韻母的發音位置,用位置高(頭腔裡)、聲音靠前的方式來訓練中國的咬字吐字,字就能咬得準,且音色清晰,聲音傳得遠。

他將這套理論運用在實際教學中,經過多年摸索、研究、實踐、修正,寫就了中國合唱教育的經典之作《合唱學》,對中國合唱教育與訓練貢獻極大。他卻謙虛地說:「我搞了一輩子合唱,在藝術上之所以能有一些進步和成就,還是在於自己不敢自滿,不斷地學習。」
馬教授一向認為藝無止境,每每在合唱教學和演出、排練中有所心得,他就會總結、記錄下來,並在《合唱學》的多次修訂中體現出來。他不怕否定自己,因為如果是錯誤的認識,否定了就會進步,也因此,他一直不斷追求,努力使合唱的理論與實踐都日臻完美!

貫徹合唱理念,引發愛樂旋風
馬革順教授因長期在教學單位工作,一直盼望能組織自己的合唱團,完整而有效地體現他的合唱理念與要求。這個願望在1985年他71歲那年實現了,「中國音樂家協會上海分會室內合唱團」在他嚴格挑選、培訓下,深具鮮明個性與藝術風格,完全能夠貫徹他的合唱理念,並且在上海引發一股愛樂旋風。

創團當年的「新年合唱音樂會」演出後,一位文藝評論家寫道:『我有幸聆聽過這個合唱團的兩次演出,聖潔無邪的歌聲從馬老先生蒼老的指尖傾瀉而出,瀰漫在空中,閃爍著人生清晨清新的露珠,使我聯想起春天的森林。在這透明的歌聲中絕對聽不到金屬的叮噹聲,絕對找不到看公眾臉色行事的怯生生的重重顧慮。動人的混聲合唱發散著真正的生命和熱力。』

馬教授對於合唱音響美學的見解是和一般中國大陸的指揮偏向厚重或妥協於民族唱腔的音色是不同的。

雖然九年後,「室內合唱團」因種種現實因素曲終人散,美好歌聲仍餘音繚繞在馬教授耳邊,紀念曾經完成過的理想;而他仍不停向前,持續為提升中國合唱藝術的品味及合唱水準而努力、奮鬥。

給台灣合唱界的一點建言
1989年,馬革順教授曾來台講學,發現台灣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師資程度很好,但有點全盤西化;有些台灣本土作品,他感覺好像只有主旋律好,因此懇切建議:「要能重視合唱各聲部合音的和諧美。」對於台灣發展自由的流行音樂,老先生誠實地說:「我雖不贊同,但也不會反對,讓時間來做自然的篩檢,因為真正美好的音樂是永遠長存的。」

喜歡巴洛克、KODALY、A cappella作品的馬革順老師,特別期許台灣合唱音樂中心能推廣一些真正和聲美的作品,並盡可能以音樂的交流作為海峽兩岸的橋梁。

向著標竿迅跑,永不止息
馬先生誨人不倦,只要有願意求教的,絕不吝惜給予指教,他自稱近六十年的教學,所擁有最大財富就是:教與學之間交流所結成的師生之誼。為音樂奮鬥一生的他,如今已屆九一高齡,他說:「我自覺我的心依然年輕,因為我心中有著標竿──那就是我依然在追求完美的合唱;在追求合乎神聖崇拜的聖樂;我還在探討、修正《合唱學》的理論;我還在承擔培養合唱指揮人才的工作……九十歲以前我所得到的,已然在背後,成為過去了,我應忘記。我要抓住的是九十歲以後的可貴光陰,再努力前行,向著標竿迅跑,我是不會停下的。」

作為一名教師,馬教授一直在做燃盡自己、照亮別人的工作,努力培養更多、更好的人才,讓大家能享受到美好和諧的音樂。他希望自己的藝術生命能如奧運聖火般熊熊燃燒,因為,「這樣的人生才更充實、更有價值!一旦生命如聖火那樣,在熊熊燃燒後突然熄滅,留下的也是幸福和無憾!」


延伸閱讀
《單聲部視唱練習》、《合唱學》、《生命如聖火般燃燒》

馬革順小檔案
1914年底生於南京的牧師之家,教堂音樂啟迪了他熱愛音樂藝術的心。
十歲開始彈風琴,高中學鋼琴,後入南京中央大學音樂系。
1947年於基督教浸信會所屬的美國西南音樂學院研讀碩士。1948年又於全美聞名的威斯敏斯特合唱學院(Westminster Choir College)繼續專研合唱藝術與指揮。
在合唱學理論上,創作《單聲部視唱練習》、《合唱學》等書;在歌曲創作方面,除抗戰時部分創作外,也一直在聖樂事工上有所成就,文革前在各地教會訓練唱詩班,並創作讚美詩歌《杖杆短歌100首》及《受膏者》合唱曲(均在中國及海外教會廣為流傳)。
文革後,除錄製《聖歌選集》等錄音、錄影帶外,並多次受邀至海外各地培訓當地的詩班,同時在上海音樂學院持續教學迄今未止。其為中華民族於合唱藝術領域能立足於世界之林,至今仍努力奮鬥不懈。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