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唱出和諧與健康--訪嗓音專科楊光榮醫師談正確的呼吸與發聲

作者: 陳淑儀  發表日期: 2005-01-05

唱出和諧與健康--訪嗓音專科楊光榮醫師談正確的呼吸與發聲

設立台灣第一個「歌唱嗓音保健中心」的楊光榮醫師,曾是成明合唱團的副團長,本身也愛唱歌的他,長期為聲樂界的教授與學生,
以及流行音樂界的歌手解決歌唱演出或學習上所遇到的嗓音難題。因大量接觸歌唱嗓音病患,楊醫師分析流行歌手的病因來自濫用嗓音,而聲樂歌者的病因則多為誤用嗓音,他積極推廣「嗓音衛生及保健教育」,倡導歌唱者對嗓音生理及嗓音衛生觀念的認識。
本刊特別專訪楊醫師,提供歌唱者正確而健康使用身體發聲工具之道。

問:如何判斷發聲習慣究竟是錯誤或健康的?
答:
這可從主觀與客觀兩方面來談。主觀判斷很簡單,當你每次唱歌都是在很舒服的狀態,喉嚨沒有不適感,唱了一個小時,感覺仍很舒暢,還想再唱下去,就是合乎生理狀況的正確發聲。

至於客觀判斷,必須由呼吸控制、聲帶振 、共鳴三方面來看,要把聲音發到很好,此三者得一起配合。

首先呼吸控制要有很大的氣流,要很穩定,按著音量需求穩定的出來。其次,要在自由、輕鬆的狀態下使用聲帶,聲帶振 必須沒有被壓抑,因為聲帶控制音調高低與音色厚薄,如果勉強達到能力以外的高音,就會拉扯聲帶,過度使用,以至於脫離最理想的生理狀態,就容易出錯。有了前兩個基礎,還要針對所需求的音高與音色做適當共鳴,如果沒有好的共鳴,聲音很難發揮。有了好的共鳴,不但音色、音量、音高都能發揮得很好,還能同時產生一種回饋,讓你的氣能保住。所以好的共鳴可以省氣,當共鳴做不好時,必須有額外的氣才能做出同樣的要求。

這三樣看似獨立分開,但如要將歌唱好,這三個條件必須配搭得好,過程中三者一直互變,當唱高音時,氣要出來得更多,共鳴須調適得當,才能達到效果。如果用低音的共鳴方法,卻用高音的氣量,也是不對的,這三個條件不斷以不同比例互相調配,如果它們都是在和諧協調的狀況下,那就是合乎生理的唱歌了。

問:為什麼有時候唱得很舒服,可是時間一長,還是會有「燒聲」(聲啞)的情況發生?
答:
即使發聲方法正確,也不宜過度使用,舒服地唱一、兩小時是OK的,但同樣方法持續唱三、四小時,就是over use,聲帶會因為疲勞而產生扭曲,再繼續使用下去就走樣了。有了好的方法,也並不表示永遠使用它就是對的,仍須配合許多條件做調整,比如你原來用對的方法可以唱一小時,如果感冒了,條件不對,同樣方法就只能唱半小時,因為你的生理狀況改變了。

問:正確的發聲有可能自學成功嗎?
答:
不可能,聲音不是看書照本宣科可以學得出來的,必須經由老師聽你的聲音,給你引導指正,老師提供他學習過程的經驗讓你揣摩,你跟著他的反應點來學習,將他傳承給你的set up起來。

聲樂歌唱要求音量要夠,聲音要傳得遠,音色要好、要統一,咬字要清楚,音域要廣,當我們對聲音有這麼多要求時,老實講,我們的自然聲音是做不到的,所以必須經過正確的聲樂訓練,把所具備的條件重新做調適,使它產生一連串的反射,開始時是用腦思考如何正確的做,一個步驟一個步驟慢慢磨,後來漸漸就能變成反射 作,一看到譜所有該做的 作都自然做出來,到最後只要一想到這個音,所有 作都會自然反射出來。因此有無受過聲樂訓練是有很大差別的。

雖然跟不同流派的聲樂老師學習,引入門的方式可能不同,但最後會殊途同歸做出類似的東西。要注意的是不可同時跟太多老師學習,這是學習條件反射最忌諱的,不可能每次給不同條件,卻要求同一種結果,太過雜亂的學習,容易讓自己產生錯亂。

所以跟對老師學習聲樂是很重要的,所謂對不對與老師歌唱得好不好無關,而是這個老師能不能聽出你的問題,並加以矯正。如何知道老師對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呢?只要再回歸原點很快就能辨別出來,也就是要以舒服為原則,這個部分是不需要理論的。如果每次上完聲樂課喉嚨總是不舒服,並不代表老師錯或學生錯,有可能是雙方之間的某個環節沒有match到,也許別人上課就沒有問題;除非每個學生上課後都感覺吃力,才表示老師的教學方法可能有問題。

問:有沒有可能本來唱歌唱得還不錯,一學了聲樂反而學壞了?
答:
我有許多病人就是這樣。會造成傷害,常常是因為自己沒有掌握好,比如太早去發展自己的音高,本來無法唱得太高,一學了聲樂,回家就拼命練高音,以為可以一步登天,結果反而傷了聲帶。

其實,判斷發展音高的正確時間,只要回歸到以「舒服」為最高指導原則。如果唱高音是吃力的,表示現在還不是時候,必須一步步慢慢來,高音的擴展絕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練出來的。如果呼吸還沒搞好,就急著去發展音高,可以說是「白搞」,而且很容易出錯。發展音高應該從呼吸開始,並由中聲區慢慢擴展。

問:合唱團的練習該如何避免傷害?
答:
合唱團不見得每個團員都受過聲樂訓練,由於差異 很大,練唱過程中未受聲樂訓練的團員很容易受傷。我們可以從練唱過程中分幾點來看:

一、發聲練習(warm up)。指揮帶領發聲是一致的,很難顧及個別差異 。不論給怎樣的音階練習,有受過聲樂訓練的團員很快就能進入狀況;但未受過聲音訓練的團員,很可能在這個階段聲帶就開始緊,正式進入練唱曲目時,就像暖身做得不夠的運 員,會很容易受傷,不但跟得辛苦,而為了向唱得好的團員看齊,往往更以超過自己能力的方式勉力去達到指揮的要求,以至於造成更大傷害,形成惡 循環。

做好足夠的發聲練習,對之後的曲目練唱有決定 影響。我們的肌肉通常要經過20~30分鐘的使用,才能達到最有效能的狀態,所以20~30分鐘的發聲練習是在合理範圍內。

練習發聲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高音聲部應從本聲部的低音域練起,不宜起始就練高音域。這就好像短跑選手的暖身也是從和緩的柔軟操做起,而不是一開始就去做自己擅長的100公尺衝刺。道理相通,只是運 員與歌唱者鍛鍊的肌肉不同而已。

二、分部練習。當某聲部團員程度參差不齊時,指揮常常容易犯的毛病是特別將其獨立出來練習,並要唱得好的人來帶唱得較不好的人,讓較弱的人去模仿唱得好的人的聲音,這對未受過聲音訓練的團員是非常費力的事,當他的能力還不夠時,強力要在短時間內追趕上別人,對他們整個肌肉的運用傷害很大,長期下來,這種聲部練習法的表現不會很好。

較好、較不易出問題的方法是讓唱得好的人休息,專練較弱的人,並依他們的程度來練,不要想讓他們一下跨太大步。所以指揮對團員聲樂能力的掌控合宜很重要,如果達不到效果,從醫生的角度來看,我認為寧可將速度放慢,把較弱的團員pickup起來,而不是一直往前衝。

三、聲部錯亂。在合唱團,指揮通常依團員可以唱的音高及音色來判斷編分聲部,不像醫學角度是從發聲器官如:聲帶長度、共鳴管、硬顎的弧度等條件來給較客觀的判斷,因此對於聲部較不明顯的團員,常常發生唱Baritone的人,不知是該唱Baritone Tenor還是唱Baritone Bass,而唱Mezzo-Soprano的人到底可不可以去支援Alto等問題。當編部錯誤時,後面就會越來越辛苦,也越容易出錯。要對自己的聲音有一個判斷能力,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聲音已經出問題了。

問:如何檢測自己的聲音是否已經出問題了?
答:
可以把聲音錄起來自己聽,並從下面幾個元素來檢測:

一、音量要能大也能小。音量大小與氣夠不夠有關,音量老是大不起來,或是音量一直小不下來,只能做強發聲,都表示聲音是有問題的。

二、音的高低要準確。雖然音準與天生音感有關,但一般人經過訓練,半音音符應該分辨得出來。同時也要看音高與音域有多大,唱合唱的人起碼要能唱兩個八度,否則很多歌就都不能唱了。音高與我們平常講話的頻率也有很大關係,如果一個唱女高音的人講起話來卻像男聲一樣低,聲音肯定就是有問題了。很多原來唱高音的人,因講話方式不對使聲音變低了。所以唱歌的人平常講話就要注意用對的方法,因為我們講話、唱歌都是使用同一套發聲工具。

三、音色的切換應該要自然順暢。沒學聲樂以前,每個人唱歌大約都有一個換聲點,唱到高音時得換個聲區才能唱上去,練好聲樂後可將換聲點磨去,使人聽不出來哪裡是換聲區。不過也有人習慣高低音都用頭聲區(或稱為輕聲區、假音)來唱,這就是一種錯亂,是不好的習慣。最好還是要切換聲區,只要切換得平順、不明顯即可。

四、起聲(發聲的第一個音)是否有效率。起聲有三種情況:第一是硬起聲,「啪」一聲 開,像咳嗽一樣,氣一下就跑光了。第二是氣起聲,聲帶未闔起來,當氣出來後聲帶才開始闔,好像打哈欠一樣,氣都跑光了才發出聲音,後頭就沒有什麼支撐的力量了。第三是最好也最有效的軟起聲,聲帶剛闔起來,而空氣就剛好到達將其 開,也就是氣先做好了才發聲,後面還有綿綿不絕的氣,一點都沒浪費掉。

更簡明的方法是聽自己聲音的音調,講話是有抑揚頓挫還是平平的?中間有沒有斷句?節奏感如何?句與句中間有沒有換氣的地方?如果講話太急促,話還沒講完氣就沒了,喉嚨就會縮緊把話逼完,這是不健康的。從這樣的練習聽,對自己的聲音就會有比較清楚的輪廓。

問:唱歌常常氣不足,一個樂句無法唱完全,應該如何訓練改善?
答:
這有兩種情形,一種是氣不夠,得加強氣的訓練;另一種是氣夠,但運用沒有效率,使氣一下就跑掉。如何在吸氣後能控制住,使其均勻送出,是聲樂學的第一步,這就是呼吸支持。通常一般的呼吸是吸氣用力,呼氣不用力,但唱歌時,不但吸氣用力,吐氣也要用力,才能維持住,不讓氣一下鬆掉。如果使用胸肌來維持這個 作就會很吃力,因為胸肌連到喉嚨,以胸部來吸氣用力,喉嚨會被鎖住,裡面的肌肉都變得不自由。所以盡量不要讓上面的肌肉用力,應該使用丹田呼吸(腹式呼吸),利用橫隔膜的力量來頂住,感覺張力是在腹部,而不在胸部,上半身應該維持鬆的狀態。其實,唱歌時,胸式呼吸與腹式呼吸都有聯合作用,只是我們比較focus在下面而已。

問:唱合唱與人聲樂團的聲音應如何轉換調適才不會產生傷害?
答:
唱人聲樂團因為有麥克風,不需要那麼大的音量,很容易把呼吸也放掉,很多人會把頭腔與胸腔共鳴都拿掉,只留下喉腔共鳴,從聲樂角度來看,這種cut掉頭尾的唱法是錯誤的,如果只唱短期還可以,長期唱就會出問題。比較理想的做法是:仍然採用唱大團的呼吸法,只將頭腔共鳴拿掉,但仍維持咽喉與胸腔共鳴。

健康發聲7法

  1. 保持端正而平穩的良好發聲姿勢。
  2. 發聲時多利用腹部呼吸,並且經常保持足夠的氣量。
  3. 平常說話時不要如連珠砲,應有適當的斷句,並且保持自然而確實的換氣
  4. 不要猛然發聲,也不宜先漏氣後才開嗓。
  5. 用最舒服的音調發聲,不扯嗓也不壓嗓。
  6. 發聲時喉嚨要盡量打開,以保持聲道的暢通。
  7. 發聲時頸部肌肉切忌緊張,臉部與唇部肌肉也要保持放鬆狀態。

嗓音保健的12個要領

  1. 要認識自己的嗓音。
  2. 養成健康的發聲方法。
  3. 鍛鍊健康的身體。
  4. 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5. 不抽煙、不喝酒、不亂服成藥。
  6. 多喝水。
  7. 少吃巧克力及其他容易生痰的乳製品。
  8. 用嗓要有節制,千萬不要大喊、尖叫或說話說個不停。
  9. 睡眠要充足,切忌用嗓後通宵不眠及張口睡覺。
  10. 避免在嘈雜的環境中扯嗓說話。
  11. 不要習慣 清喉嚨。
  12. 對早期嗓音疾病的症狀要有警覺 ,並及早做適當的處理。

如何判斷已有嗓音疾病?

  1. 嗓音沙啞,說話甚至帶有氣息聲。
  2. 說話或唱歌的音量變小,無法大聲呼喊。
  3. 嗓音有疾勞,無法持續發出正常的嗓音。
  4. 無法輕聲說話,非得用力大聲,否則不能說話。
  5. 嗓音低沉,女聲男調。
  6. 嗓音過高,男聲女調。
  7. 音域變窄,唱歌無法唱高音。
  8. 用嗓後喉嚨不舒服,甚至疼痛。
  9. 發聲時常感覺喉嚨有痰,而必須做清喉嚨的動作。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