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為自己的靈魂找一個出口--淺談音樂對身心靈的影響

作者: 林怡君  發表日期: 2005-01-05

為自己的靈魂找一個出口--淺談音樂對身心靈的影響

楔子
2000年7月31日的晚上,我經歷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音樂治療。

那是泰利斯學者合唱團(The Tallis Scholars)破天荒來台演出頭一遭。抱著朝聖的心情,我和其他樂迷一塊兒湧入國家音樂廳。儘管因為舟車勞頓、時間匆促,他們並沒有表現出錄音裡應有的水準(這畢竟是現場演出,怎能跟錄音相提並論?),但在那短短一個小時裡,我獲得的卻不僅只是音樂上的饗宴。

泰利斯學者合唱團只有五男五女,區區十個人錯落站在舞台上,所投射出來的音樂卻飽滿醇厚得懾人;台上彷彿站著 人合唱團,以無比恢弘又乾淨得不可思議的聲音向四面八方散發出滿滿的能量,轟得我幾乎無法招架。人是坐在位子上,精神卻彷彿進入了異次元;在不斷前進的音樂中,時間彷彿不再存在;一切紛擾都靜止了。

那飽滿純淨的音樂不只迴盪在整個音樂廳裡,也充滿了我。當時整個人正處於低潮期,既空虛又無助,滿腦子憤世嫉俗;因為心裡的傷,我有好多地方不敢去,就怕難過。然而那一夜,在一波又一波震懾人心的美妙音樂中,我心中的空洞似乎也一點一滴被填滿;音樂會結束隔天,我無意間經過曾經心碎的傷心地,竟發現自己再也不難過了,也更有勇氣面對生活。

音樂是超越文化與種族的社會性存在
作為一種人類智 的產物,音樂對人類的心靈與生活到底有什麼樣的影響?在人類的生命史中,音樂活 始終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我們出生之前,第一個發展出來的感官知覺便是聽覺;大約在懷孕第24週之後,胎兒便開始聽得見。透過羊水的傳導,我們在母親的子宮中可以聽到混和著母親說話聲、心跳韻律及一些內部雜音的奇妙混合;由於早已熟習母親的聲音與心跳聲,因此,母親的聲音,不論是說話聲或哼唱搖籃曲,往往都是最好的安撫劑,能幫助嬰兒放鬆。長大成人之後,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喜愛的音樂類型,也會想要「玩」點音樂,唱歌或聽音樂總是一般人最常見的嗜好。

我們利用音樂交流情感,獲得心靈上的慰藉或抒發;死亡來臨時,也是音樂伴我們走上最終的道路,安撫在世的人與必須離世的靈魂。可以說,音樂伴著我們來到人世,也陪著我們離開。

音樂也是各民族都有的智慧財產。不論是澳洲原住民以歌謠作為通過荒蕪沙漠的地圖——歌路,或者非洲大草原上可用以傳遞複雜訊息的複節奏音樂,抑或中國的絲竹雅樂、歐洲的葛利果聖歌……音樂在人類的活 中(尤其是儀式 活 ),始終占有重要的位置。民族音樂學家認為,音樂出現在語言之前,滲透了史前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也隨著人類文明一路發展演進至今。

為什麼音樂很重要?
音樂可說是一種跨文化、跨種族的普遍社會現象,那麼究竟是什麼因素讓音樂對所有人類的心靈都如此重要?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的馬克.朱德.特拉摩(Mark Jude Tramo)於2000年發表於《科學》(Science)的研究:「儘管我們腦中並沒有所謂『音樂處理中心』的存在,然而音樂就如同語言一樣,能夠刺激腦中的許多部位,包括許多用於思考的部位。」認知科學家威廉.班宗(William Benzon)則在《腦內交響曲》(Beethoven's Anvil—music in mind and culture)一書中強調,人類是在既有的大腦演化結構上創造出屬於自己的音樂;儘管對音樂的喜好與瞭解仍具有文化上的差異(比方說,饒舌樂雖然在美國大為風行,對某些文化來說聽起來可能跟噪音沒兩樣),然而某些基本的聽覺喜好傾向,例如對和絃的喜好與不和諧的厭惡,卻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反應。這也是音樂成為「跨文化的語言」之因。

音樂對身心的影響
儘管未能超越巴別塔(註1)後的文化藩籬,音樂卻對我們的身心有顯著的影響,也在無形中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在《莫札特效應》(The Mozart Effect)一書中,作者唐.坎貝爾(Don campbell)提到音樂對人的生理與心理可以產生下列許多效應:

  1. 蓋過令人不悅的聲音或感覺:例如,在牙醫診所播放巴洛克音樂,或者在緊張時哼哼唱唱,都能幫助你對抗惱人的噪音與壓力,放鬆下來。
  2. 平緩我們的腦波:太過白日夢或情緒化、不專心時,可以聽十到15分鐘的莫札特或巴洛克音樂,就能幫助你的意識安定,並增進組織能力;如果是太過擅長分析而 乏創意的人,則可以聽聽浪漫音樂、爵士樂或新時代音樂,幫助放鬆。有些音樂,例如薩滿鼓聲,甚至能帶領人進入創作、冥想或睡眠時的θ波。
  3. 影響呼吸、心跳、脈搏、血壓:聆聽節奏較慢的音樂時,我們的呼吸較深長,心跳較慢,血壓也較低;節奏強烈的音樂則可使心跳與呼吸加快、血壓升高,但也易使人思考分散、行為衝 ,並降低運 的品質。有趣的是,心跳頻率也會影響音樂嗜好;我們喜歡的音樂節奏與休息時的心跳速率往往十分接近。
  4. 減少肌肉緊張、促進運 協調:聽覺神經由自主神經系統與內耳相連,也與全身的肌肉相連;因此,肌肉的力量、彈 ,以及結實程度,都可以藉由音樂來影響或改善。
  5. 影響體溫變化:所有的聲音與音樂都會對我們的體溫產生微妙的影響。吵雜而節奏強烈的音樂,可以使我們的體溫上升幾度;輕柔舒緩的音樂則能降低體溫。當然,好萊塢也很擅長利用不和諧的音響配上恐怖的畫面,使你全身起雞皮疙瘩。
  6. 提升腦內啡濃度:腦內啡是腦內自然生成的止痛劑,可以幫助我們減輕痛苦感並引起自然高潮(Natural High)。史丹福大學藥癮研究中心的葛斯坦(Avram Goldstein)便發現,有一半人會在聽音樂時經驗愉快的感覺。這是因為音樂蘊含豐富的情感與喜悅,能促進腦下垂體分泌腦內啡,使人感到舒暢,甚至提高免疫力與面對壓力的能力。
  7. 改變我們對時間與空間的認知:音樂就像聲音的壁紙;緩慢的音樂使人感受到較大的空間感,緩和充滿壓力的氣氛,快節奏的音樂則能幫助我們較容易度過漫長的等待時光,使時間走得快一些。
  8. 加強記憶力、學習能力,提高生產力:巴洛克音樂能幫助人提高組織力、注意力與背單字的能力;保加利亞心理學家羅札諾夫(Dr. Georgi Lozanov)所開發出來的「暗示學習法」(Suggestopedia)(註2)便是使用音樂加速學習的最深入運用。

音樂能調和內在與外在
詩人艾略特(T.S. Eliot)曾說:「聽音樂聽得入神時,耳中已經聽不到音樂;隨著音樂的流 ,你自己也化為音樂。」而當我們參與合唱時,更是在此音樂與神經同步連結中,與他人一同進行深層溝通與分享。

儘管音樂可以帶給生活不少幫助,大部分人聽音樂或唱歌時,卻不見得有實際的目的;我們可能只是想品嘗生命的歡欣、試著從生活的痛苦中掙扎解脫,或純粹偷取放鬆的片刻。音樂能幫助我們調和時間與當下,內在與外在,當我們唱或聽得渾然忘我時,或許也正在為自己找到一個靈魂的出口。

DIY音樂治療小處方
想利用聽音樂幫助自己活得更健康、快樂嗎?以下是《莫札特效應》書中提供的一些方法:
 葛利果聖歌:自然舒緩的韻律可創造放鬆、寬廣的感覺,適合在讀書與冥想時聽,也具有減低壓力的效果。
 巴洛克音樂:如巴哈、韓德爾、韋瓦第、柯賴里的音樂,可傳遞穩定、秩序、可預知 與安全感,能促進讀書或工作的效率。
 古典時期音樂:如海頓與莫札特的音樂,可以增進注意力、記憶力,以及對空間的認知。
 浪漫時期音樂:如舒伯特、舒曼、柴可夫斯基、蕭邦、李斯特的音樂,強調情感表達與抒發,適合用以激起憐憫或愛情。
 印象派音樂:如德布西、佛瑞、拉威爾,他們的音樂充滿自由流 的情緒與印象,可在聆聽時搭配伸展運 ,促進創造力的激發。
 爵士、藍調、狄西蘭爵士(Dixieland)、靈魂樂、加力騷(西印度群島土人跳舞時所唱的即興歌曲)、雷鬼及其他源自非洲的音樂與舞蹈:可以讓情感昇華、釋放靈感及內心深處的喜悅與悲傷,表達機智或嘲諷,肯定我們的人 。
 騷沙、倫巴、瑪朗加、瑪卡蓮娜及其他南美洲音樂:鮮明的韻律與節奏可使人心跳、呼吸加速,甚至整個身體都 起來;森巴更能在撫慰之餘同時振奮人心。
 大樂團、流行樂、鄉村或西部音樂:可喚起我們的行 、吸引情感投入,帶來幸福的感覺。
 搖滾樂:可以鼓 情感與活力,釋放壓力與痛苦,減低環境中令人不悅的噪音;然而若我們沒有心情接受這種激烈的音樂,它反而會製造身體的緊張、壓力與痛苦。

註1:巴別塔(Babel)典出聖經創世記第11章1~9節當中的一段故事:許久以前,人類的語言只有一種,但是這群人後來因為驕傲,想要傳揚自己的名,竟打算建造一個高塔直通天堂。上帝生氣了,於是變亂他們的口音,讓人類講不同的語言,彼此聽不懂對方的話,巴別塔計畫也就無疾而終。而「巴別」的意思就是變亂。

註2:暗示學習法亦翻譯為「暗示感應教學法」或「啟示頓悟法」,是利用四四拍慢版巴洛克音樂,搭配富有感情、節奏及語調變換的授課方式,幫助學生在身體放鬆、全神貫注的狀況下提升學習效率與記憶持久度。這套方法對於學習外語相當有效,與傳統方法相較,據說可提升25倍的記憶效果。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