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感情矛盾的浪漫主義政治

作者: 大頭曾  發表日期: 2001-04-06

浪漫主義可說是對於古典主義潮流的反動,反對理性崇拜並且蔑視形式主義,旨在抒發人的自由本性與豐沛情感,因此,浪漫派的音樂表現了人的痛苦歡樂與愛恨嗔癡,富涵文學意象,也伸張了人的自我意識。

浪漫主義是十九世紀一個重要的時代精神。標榜理性的法國大革命,特別是拿破崙的革命輸出,儘管把自由、平等、博愛的啟蒙信念傳遍歐洲,深入人心,但戰爭也為歐洲人民和各國皇室貴族帶來極大的生命與財產上的浩劫。

拿破崙戰敗後,歐洲各國保守勢力於一八一五年群集維也納,簽訂了〈維也納協定〉,致力於恢復一七八九年以前的歐洲舊秩序,維也納會議的成功,使得一種復古的鄉愁瀰漫了整個歐洲,人們嚮往中世紀的田園情調,孺慕神秘、非理性、直覺、天才,和浪漫。浪漫主義成為政治上保守主義的精神同盟。

維也納會議卻也產生一種歷史的辯證。大國和封建貴族主宰的世界秩序,事實上也是一種人為的主觀理性對抗客觀世界理性的反動體制,被壓抑的新興民族和新興資產階級,則在浪漫主義內找到反抗專制的精神力量,浪漫的法國人民在一八三零年發動七月革命,建立路易腓力的七月王國,掀起波蘭、日耳曼、義大利等地的革命,一八四八年二月,法國人民再又推翻七月王國,匈牙利、波希米亞、普魯士、義大利等地人民隨之響應。兩次的歐洲民族民主革命風潮均遭到各國保守勢力的聯手鎮壓,但儘管如此,不論從哪一個階級立場來說,這都可說是浪漫主義精神自我矛盾衝突的極致表現。

一八四八年二月革命後,維也納會議受到嚴重內傷,開始瓦解,隨著德意志、義大利等民族國家的建立,歐洲進入近代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激烈競爭階段,二十世紀初奧地利的理查‧史特勞斯,則為哈布斯堡王朝和浪漫主義音樂的昔日光彩餘暉寫下終曲。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