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淺談中國合唱音樂之發展

作者: 屴肜  發表日期: 2001-03-30

中國有數千年的悠久文化,然而合唱音樂在中國約僅有一百年左右的歷史。直到清末,西方文化挾其優越的經濟勢力叩關,西方宗教音樂隨傳教士來到中國領土後,才開啟了日後中國合唱音樂發展之路。中國合唱音樂的發展,既然與近代歷史的演變如此密不可分,故於此,我們將循著中國近代史的脈絡,來一窺其究竟。

民初的合唱
早期的中國合唱音樂,大多以基督教的聖詠詩唱為主,也就是以原有的西洋旋律配上中文譯詞來演唱,這是基督教士傳教目的下的產物,並非國人自創的音樂。維新運動興起後,有志知識份子紛紛走訪異國求取新知,其中有一批音樂留學生回到中國,帶動了「學堂樂歌」運動。這些樂歌以齊唱作品居多,在和聲作品上最有成績的應屬李叔同。他的創作如「春遊」、「送別」、其他依西洋曲調填詞的作品有「大中華」「西湖」等。

此時期的代表人物便是這位李叔同(弘一大師)。也許技巧不見得多成熟,但其純樸脫俗的音樂動人心弦,可尊為是中國合唱音樂的始祖。

五四時代
五四運動對中國新音樂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許多知識份子紛紛成立了音樂社團。其中,一位中國音樂教育上相當重要的人物~蕭友梅自德返國,展開了啟導樂風的工作。當時「合唱」是師範科學生的必修課程,稱為「合歌」。蕭友梅不僅在新時代的音樂教育上不遺餘力,本身也創作合唱作品,多在音樂系畢業音樂會上由學生演出。

此時期較重要合唱作品是趙元任於一九二七年完成的「海韻」,無論規模結構,樂曲進行上,在在都是首成熟的傑作;其他的創作歌曲如「上山」、「教我如何不想他」等,幾可說是當時中國藝術歌曲的代表。

另一位將中國音樂發展推向新里程的音樂奇才是黃自先生。黃自由美國耶魯大學音樂學院畢業返國後,在國立音專任教。他以嚴密的方法、深入的材料,有系統地培養專門的作曲人才,許多成就卓然的作曲家如劉雪厂、陳田鶴、江定山、林聲翕等都出自其門下。

同一時期從法留學歸國的唐學詠、馬思聰,留美的李抱忱,比利時回來的吳伯超,還有趙梅柏、夏之秋等等,幾乎全部同時活躍於中國的樂壇。在這光輝的年代中,作曲家與詞人的結合是個特色,著名的有盧冀野、韋瀚章、羅家倫等。

中國合唱的生根便是在這個時期。過去,趙元任所作的合唱曲「海韻」,是以合唱來烘襯彌補獨唱之不足,以表達徐志摩詩中澎湃的意境;而黃自所作的「長恨歌」,卻是因為合唱團的需要而生。此外,吳伯超、趙梅柏、李抱忱等皆為傑出的指揮家,他們在各地推展合唱,指揮合唱團演唱;其中,李抱忱尤其熱心教育,他曾於民國廿四年在北平促成十多所大、中學合唱團的聯合大合唱。

抗戰時期
三十年代的中國,合唱團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地成立。一九三七年全面抗戰爆發後,合唱音樂不但未曾凋零,反而成為苦難的社會大眾抒發同仇敵愾心聲的工具。為了街頭宣傳、示威遊行、音樂會等演出的需要,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作品由合唱團歌詠隊到全國各地演唱,抗戰歌詠運動就這樣展開了。

抗戰歌曲的風格是民族化、大眾化的。利用民歌、小調填詞的歌曲大量出現,體裁以戰鬥性大眾歌曲為主,多為無伴奏曲目。此外,有可歌可泣動人事蹟的抒情歌曲,也有說唱性的敘事曲、歌舞劇、歌劇;而隨著救亡歌詠運動的發展,大型合唱曲亦相當盛行,還有不少民間歌謠形式的民歌,這是充滿鄉土氣息的抗戰歌曲。

抗戰歌曲中較具代表性的作品如「旗正飄飄」、「松花江上」,而「黃河大合唱」是大合唱作品中的典範「黃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譜曲,八個樂章各有其獨立性,吸收了民間音樂的素材,音樂語言通俗易懂,是一部富有鮮明民族風格的史詩性大合唱曲。在中國近代音樂史上,對後來其他體栽形式的音樂創作有著深遠的影響。

台灣合唱音樂
台灣曾被日本統治了五十年,直到政府遷台前四年才回歸中國。在音樂的發展上,回到如民初一般,一切都得重新再起~。

最初的奠基時期可分為兩大主流。由大陸來台的作曲家如蕭而化、吳伯超、林聲翕、黃友棣、李抱忱、李永剛、康謳等,他們透過合唱作品來教學或推動合唱,對台灣合唱創作的發展影響極大。同時,他們也帶來了黃自、劉雪厂、趙元任的音樂,使本省深刻地接觸了這一脈近代中國音樂的傳統,實在是貢獻良多。

另一脈是本土的音樂家如呂泉生、郭芝苑等。台灣光復前後,他們散居在各地默默從事音樂創作,其中對合唱創作及演唱活動最有貢獻的首推呂泉生先生他改編了相當多的台灣民謠,也創作不少民謠旋律的歌曲,如「丟丟銅仔」、「搖嬰仔歌」。

民國五十年間,陸續有一些早期師範學院的畢業生留學回國,始許常惠、史惟亮、劉德義等,他們帶回來新音樂的觀念和方法,為國內樂壇注入一股生命。其中許常惠的作品「葬花吟」,完全突破當時合唱創作的大環境氣候,是首融入佛教音樂素材的女聲合唱曲,表現出截然不同的自由格式。劉德義教授在合唱教育上影響很大,他成立「中央合唱團」,許多青年作曲家均出自其門下,如蘇森墉、錢南章、蔡中文、曾興魁等。另外,在教育崗位上也有一群中、小學教師為合唱教學默默耕耘,如郭子究、孫思嶠等人。

中生代的作曲家中,馬水龍、錢南章、沈錦堂、潘皇龍等,或多或少都創作合唱作品。馬水龍合唱作品編有「中國合唱曲集」;錢南章的合唱作品及編曲「丟丟銅仔」都表現出雄厚、碩壯的美感。

台灣的合唱發展,從當年榮星合唱團一枝獨秀,到今天眾合唱團百家齊鳴的局面,可說是根基深厚的;而創作上也有些年輕的作曲家正在嚐試新的語法。歷經戰亂歲月的洗禮,今天的中國合唱音樂已然脫胎換骨,離了生澀的時期,我們衷心期盼有更多好的中國合唱作品誕生,有更成熟完美的合唱演出,更希望有越多的人參與合唱的園地,共同耕耘中國合唱的一片田土。

參考書目:
‧《合唱學》戴金泉著
‧《合唱的藝術》文建會主編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