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賽亞神劇Messiah

彌賽亞神劇Messiah

作曲家韓德爾的神劇傑作《彌賽亞》,在整個西洋音樂發展史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至今,全世界各地聖誕節及復活節前後,每年必定都會有多次演唱這部以耶穌基督生平為主題,敘述祂降世誕生、受苦難、復活、升天的神劇。
 
彌賽亞的意思就是救世主。在整個《彌賽亞》神劇中,並沒有任何真正具體的角色,只有新、舊約聖經經句的引證、反省和祈禱等宗教情愫,所有「人物」的 機與結局都十分清楚,毋須多作說明,作品全部的張力,就在於神與人之間的關係。雖然全劇58節劇詞和音樂都是段段分明,但韓德爾卻以朗誦調、吟唱調、詠嘆調及合唱曲連接得自然流暢,無比均衡,一點也不理會是摘自整個聖經的無數不同章節,反而用高深的技巧把歌詞中深摯的宗教情感與音樂熔為一爐,使整個神劇的音樂表達,在不停對比變化中層層推進,表現出不可抗拒的衝力,好像是音樂在為文詞開路,而不是由文詞領導音樂,由此將全劇引入爐火純青的精神境界。難怪音樂歷史學家史菲德(R. A. Streatfield)會讚揚《彌賽亞》是「音樂史上首次從藝術角度來審視“人類的救贖”這齣劇力萬鈞的大戲。」
 
歌詞概述
整部《彌賽亞》神劇的內容就是在歌頌上帝的救恩,其大輪廓可以總結如下:
第一部分:神的預言,以及神差遣彌賽亞救贖人類的計劃。這一部分內含六段共21首曲目,第一段主題是神對人類的應許,合唱部分的歌詞:「耶和華的榮耀必然顯現;凡有血氣的必一同看見;因為這是耶和華親口說的」則有為全劇作開場白的作用。第二段強調神與人的分離,以與第一段形成對比。神的降臨,將「使地大震 」,祂「如煉金之人的火」,「必坐下如煉淨銀子的、必潔淨利未人」。歡悅的佳音,則會在第三段中再度出現。第四段也以對人類在得見光明之前,於黑暗中漂泊的 人描述,與第三段中乍現的光明形成對立。在結尾的合唱〈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中,則用「奇妙策士、全能的上帝、永在的父、和平的君」,一聲高過一聲對聖名的頌讚,為第一部分中「應許」的部分做了總結,同時引出新約福音書中「救主降生」的佳音。第五段「聖誕」的部分,是路加福音中所述牧羊人見到的情景。在合唱「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的頌讚中,達到最高潮。第六段的〈Rejoice greatly〉及〈He shall feed His flock〉以一曲宣敘調作為聯結,結尾的合唱則在歌詞及情緒上都是第二首詠嘆調田園風格的延續。單獨來看,作為第一部分的結尾,第21首合唱〈His yoke is easy, His burthen is light〉並非我們所期待的那樣華麗雄偉。但在全劇的範圍內來看,韓德爾寧願把故事重心放到第二部分開頭,強調耶穌的苦難,則屬合情合理。
 
第二部分:耶穌犧牲完成救贖,人類對神恩的抵拒以及人類對神能忤逆所遭致的全面失敗。此部分以合唱曲〈Behold the Lamb of God〉起首,在功能上可以視為這個部分的「合唱序曲」,同時也為之後23~26首定下基調。「看哪,神的羔羊」是基督的犧牲;「除去世人罪孽的」則是犧牲之後的結果,但末句「耶和華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祂身上」卻堅定而有力。第27~35首,可以視為第二個段落。歌詞是由《詩篇》、《以賽亞書》及《希伯來書》擷出。從「辱罵傷破了我的心」到「因為 必不將我的靈魂撇在陰間」的復活凱歸,再到33首勝利的合唱「眾城門哪,你們要抬起頭來!」在短暫的宣敘調後,是另一曲合唱歡呼「神的使者都要拜祂」。接著36~39首的主題是福音的傳揚,40~44首則是福音的受取及其最終的勝利。〈哈利路亞〉大合唱則選自《啟示錄》,韓德爾想在此彰顯的主題,是世人對天國降臨的抵拒,以及「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的最終勝利。
 
第三部分:最終超越死亡的感恩頌讚。這部分是《彌賽亞》三大段落中最短的一段,主題是對永生的感恩,預告主將第二次降臨,在末日審判世界,眾人也都將再度復活起來。最後引用《啟示錄》中被宰殺的羔羊榮登寶座,受到天使和萬民歡呼的場面,在〈阿們〉的追進式大合唱中,結束全曲。
 
《彌賽亞》拯救了韓德爾
其實,《彌賽亞》對韓德爾來說,正是「救世主」!18世紀初葉,德國籍的他歸化英國,風光過一段日子;但1741年,他的音樂事業卻乏人問津,以至於債臺高築,正當他消沉到極點時,突然接到友人查理.詹尼斯(Charles Jennens)寄來的《彌賽亞》腳本,開頭便是《以賽亞書》中神透過先知以賽亞說的話:「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 姓…」韓德爾消沉的意志頓時獲得安慰與鼓舞,重燃創作烈火,筆頭的音符有如活水江河般泉湧而出,沛然莫之能禦,他廢寢忘食、足不出戶地創作了24天,直到把整部《彌賽亞》神劇譜寫完為止,他自己也將此作品視為「神蹟」。
 
《彌賽亞》自創作之初即與「慈善」關係密切。1741年愛爾蘭總督邀請韓德爾到都柏林去為孤兒院籌募基金,如同前述,當時正陷入死蔭幽谷的韓德爾,因為譜寫了《彌賽亞》而獲得了拯救,同時這部舉世聞名的神劇傑作也在1742年4月13日於都柏林首演,並將全部的收入捐獻給該市的孤兒院。此後,《彌賽亞》神劇也曾多次在倫敦演出,都是為了孤兒寡婦收容所慈善募款而演。晚年的韓德爾曾意味深長地慨歎:「我的《彌賽亞》神劇若只能達到娛樂聽眾的目的就太可惜了;因為我做此曲,原是希望使世人更為善良。」
 
《彌賽亞》的特殊傳統
1743年《彌賽亞》神劇在倫敦演出,英王喬治二世(King George II)親臨欣賞,當他聽到莊嚴肅穆、雄偉壯麗的〈哈利路亞〉 (Alleluia)大合唱時,忍不住感 得起立恭聽,肅然向作曲家致敬,其他聽眾看見國王起立,也都紛紛跟隨著站起來。相沿至今,形成一個傳統,兩 多年來,每逢演唱到〈哈利路亞〉大合唱時,聽眾就都會自動站起來。
 
其實,這種習慣很可能與宗教傳統有某種聯繫,因為自古以來,在教堂中唱〈哈利路亞〉一曲,一向都是全體站立歌唱的。
 
參考資料:
.合唱音樂雙月刊第1、2、3期麥克萊瑞專欄。
.教會音樂(李振邦)。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