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 Leipzig a cappella festival 萊比錫的阿卡貝拉音樂節

2013 Leipzig a cappella festival  萊比錫的阿卡貝拉音樂節

從Aarhus 到維也納待了三天,與天籟奇蹟的一行人會合,又往薩爾斯堡、烏茲堡到5月29日進入萊比錫(Leipzig),就為了參加這個也在歐洲具有盛名的阿卡藝術節。當初的發起團是Amarcord,這個類似國王歌手的阿卡團,以唱古典曲目聞名。這一次是第十四屆藝術節,第七屆的比賽。第一天進駐一棟公寓後直奔音樂會場地,由於和主辦單位的溝通不良,在市區狂繞了一個多小時以後才找到場地,還好可以看下半場,英國的 The Magnet 本來有談到今年春唱要來台灣的,但因為在澳洲待太久了,老婆說孩子已經不認得爹了,才沒成行。總之看到了這個英國算是最早的,現在算是中年團體了,仍然又唱又跳活力十足。有兩件值得學習的地方,1. 主唱會換rock sound 或普通的streight tone, 是有用方法的。2. 最後的Encore曲玩點歌遊戲,但不是隨便點;他們先選出24首歌曲,然後請12位觀眾上台,每人選一首,也就是12首歌,然後他們將這12首歌串起來變成一個組曲(Medley ),每唱到一首歌就跟選曲人互動一下,甚至讓他唱一句。這樣的結尾還不錯,有互動,有好聽的旋律。噢,這24首歌都是英國樂團的成名曲,這樣也行銷了英國!(Magnet)

基本上這個阿卡節就是邀請多個有特色的好團,每天晚上一場音樂會,加上比賽、工作坊。從五月25日開始,Amarcord先開場,然後26下午是德國的Sjaella (靈魂的意思),組成12年,2009在Graz也拿過古典組的冠軍。晚上是比利時的Graindelavoix, 1999年組成的早期音樂團,很少見,只有在歐洲才能存活。27日是丹麥Aarhus的好朋友Postyr Project,他們的主題是 Vocal heat meets electric cool, 致力量於將電子音響帶入阿卡。28日是英國的Orlano Consort, 這個專心在沒有發表過的早期音樂作品的天團,這次帶來文藝復興時期的曲目。然後就是我們29日趕上的英國阿卡團Magnet, 1995組團,2000年邁入阿卡職業生崖。30日是蒙古團Huun-Huur-Tu, 他們的喉聲唱法及泛音唱法很清楚驚人。

(HuuHuurTu)
31日的拉托維亞之聲(Latvian Voices)簡直是女神在唱歌,音色清脆好聽,上半場全是她們本國的民謠,下半場則是現代作品和文藝復興時期穿插,最後是流行曲目,encore 曲也唱一首牧歌(Madrigal),顯然是呈現職業的功力。

(Latvian Voices)

本來以為天籟的朋友們比較少接觸這樣的曲目,會不會覺得無聊或聽不懂,結果大家都非常欣賞,本質上美的東西,自然會吸引人,對美有所追求的朋友們自然可以感覺得到。這其實更奠定了我邀請好團的初衷,不一定要邀請很high的年輕帥哥團,到底,合唱中心還是負有推廣音樂美的大責任!

六月一日,我這次最主要來的原因,就是要看這團 Natually 7的現場。這個1999年拿到全美的冠軍團,果然,第一個聲音出來就感覺,音響超棒!N7是個很黑的R&B團,我說黑是褒,我們怎麼唱黑人的歌曲都不夠黑,了不起灰灰的就不錯了。他們的原創性很強,結合了很黑的元素,來自非洲傳統的東西,如複節奏、call&response及特殊的非洲獨有的舞步等等,唱的也都是pop的類型,但不會覺得無聊或枯燥,完全可以享受在他們當下要你感受的東西。他們在前幾年推出一個Vocal play的觀念,其實就是我們說的人聲樂團,但是他們徹底的做到除了主唱以外每一個聲部都是樂器的這件事情,其實台灣的團體也多多少少有這樣去玩,但沒有他們這麼徹底就是了,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作的歌名叫做Wall of sound,各位可以上網看一下,他們還故意一部一部關掉再打開,讓大家聽清楚其中的樂器。這幾年有一些團體就完全照辦,每首歌曲都樂團化,我去年在法國Polypholia 看到的波蘭團Audiofeel就是一個例子。OK,這需要甚麼條件呢?基本上每位團員都要能夠模擬一兩樣樂器,除了rhythm section的鼓與Bass以外,電吉他、小喇叭是一定要的。N7的藍調口琴學得不錯,最主要是語法像了,一個人也不可能像口琴那樣可以一次發出一個三和弦來呀!另外,他們似乎好幾位都有Boby Mcferrin 的功力,分解和弦唱得超準,真的是職業水準。他們的正式曲目大概是60分鐘,但encore一首之後,第二首用一首簡單的Motown 曲包含觀眾互動就可以玩20分鐘!

(Natually 7)

六月二日,Final concert 在布商大廈(Gewanhaus) 則由Amarcord, Orlando Consort, 比賽優勝團隊及Magnet來結尾!可以看出這個阿卡節還是比較重視偏古典的團比較多。

(Gewanhaus)

我們到的第二天開始下午就有比賽了,兩天下午各四個團體,也是先經過篩選的,但我覺得也還好,台灣團來也不差的!評審有Kings' Singers的Bass , 美國來的Vocal Jazz 專家,Amarcord的Bass 及電子媒體廣播人。奇怪的是他們並不分組,不拿麥克風的跟那麥克風的,年齡,編制不同的都一起比,我有問評審這樣是不是很難評呢,他們說也不會,因為有一定的標準例如音準音色和聲等等,這跟我在芬蘭Tampere看到的比賽是一樣的,就是說音樂有一定的標準,音準、節奏、音色協調、聲部平衡、曲風、音樂性、詮釋、編曲、舞台表現等等,不管你是甚麼年齡,甚麼地區、甚麼樣的組合,這些東西是卓越的就是好團!對比賽來說還有一個曲目安排是很重要的。你給評審聽甚麼呢?要展現優點。這次來參賽的有俄羅斯、德國、艾沙尼亞、波蘭及喬治亞共合國。結果第一名從缺,第二名兩個,是艾沙尼亞及喬治亞兩團。個人認為來自喬治亞的The QuintEssential Five 最棒。他們只是12,3歲的青少年,但是不管在音色、平衡、爵士的Swing及曲目安排上等等都比同台的大朋友們更上層樓,只是感覺比較嫩。其中一首他們國家的民謠需要嘴皮子很鬆才能唱得快又整齊,平行的不協和音層很快速的堆疊,是一首很有表現性又很難唱的歌曲,而他們唱得真好!總之,希望他們能到台灣來。

(The QuintEssential Five from Geogia)

還有一個特別獎,是給不拿麥克風而唱得最好的一首歌,也因此有好幾團都會第一首先不拿麥,第二首之後才現出本性。我想,Amarcord還是在鼓勵他們這種我稱之為Kings' Singers式的 a cappella吧!

 

工作坊共三場,我參加了兩場,一場是由老朋友Matthias Becker主持的coaching session, 看他如何將四個比賽團隊磨的更精緻。其實就不外乎音色整齊度、切拍時的確定點及感覺、音樂的流暢性、大小聲的誇張、Bass line的修飾(embelishment )等等。另一場一位博士講聲音,全用德語,雙雙在旁稍作翻譯,其實發聲機制我們多少了都瞭解一些了,還算知道他在說些甚麼。最妙的是他放了一段錄影用微型攝影機深入到蒙古歌手的喉頭去觀察他用喉音泛音唱法時,聲帶上方在做甚麼?結果是假聲帶區拱起,喉頭再內壓,可以說把聲帶整個擠壓成好像噘嘴吹口哨一樣,從上方看幾乎都看不到聲帶了。真是妙哇!

(coaching)

這次音樂會的場地都在不同的地點,除了比賽及Final concert是在有名的布商大廈(Gewanhaus)外,其他都在不同的教堂舉行,地點共有12個之多,由於BMW的贊助,還有一輛漆上活動Logo的菊色拉風汽車,活動在那,那輛車就在那,好酷!其實不拿麥克風的團體在教堂唱阿卡最適合不過了,那是阿卡的原意啊!若是拿麥克風的團如Magnet和Natually7就在一個類似合唱中心今年辦春唱這樣的場地,又高又方正,也是廢棄廠房改建的,比較適合用音響。

比賽是索票,座位不多,大概一百多人吧。Final concert 在布商大廈音樂廳的大廳,可容三四千人吧,我們坐的是第二高票的早鳥票就已經是30歐了,因座位區的不同票價分為12種,最高票價56歐,最低12歐,其他場次則是20到28歐之間的同一票價,早到早進場。

萊比錫是一個音樂城,除了巴赫外還有華格那、孟德爾頌等等人物在此出生或工作,這此意外的在巴赫博物館竟然看到聽到一首2005年才發現的他為女高音及大鍵琴寫的曲子,超好聽!

語音導覽是說由於這首曲子的封面是一種需要維護的材質,正好送出維護才逃過大火侵襲。至於為什麼還可以找到,是因為萊比錫市政府有經費雇用一位專家專門在找巴赫的書信啦等等東西,合唱馬利是說在一個鞋盒裡找到的,這我就沒注意聽導覽了,不知是否如此,但想想,萊比錫要靠巴赫就像奧地利要靠莫差爾特一樣呢! 請一個人算甚麼是吧?!歐洲許多城邦都在靠古老的文化蘊藏在吃飯呢,觀光是他們最主要的收入來源,也難怪有那麼多的藝術節而且市政府非常的支持了。台灣的一些城鄉也可以學習喔!從現在開始辦藝術節,2,30年後應該就有成果了,但這應該是民間機構NPO組織去做,政府要做就看支持的官在位多久囉!這才是留給地方後代子孫最好的文化遺產呢!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