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合唱知識家> 朱元雷人聲專區

如何唱出鄉土歌曲的鄉土味兒?原住民歌謠篇──訪北藝大傳統音樂系主任吳榮順

如何唱出鄉土歌曲的鄉土味兒?
原住民歌謠篇──訪北藝大傳統音樂系主任吳榮順 

春末午後,我們訪問了北藝大傳統音樂系主任吳榮順教授。吳教授當年曾在許常惠教授指導下研究布農族音樂,並寫成題為《布農族的傳統歌謠及祈禱小米豐收歌的研究》碩士論文,而他在法國巴黎第十大學的博士論文,更是專注於台灣原住民以及布農族的音樂,1996年歸國後,更繼續踏入研究傳統民族音樂的領域。

問:唱合唱常有機會接觸不同民族的傳統作品,應如何唱出這些曲子該有的味道?
答:要唱好這些曲子也不是那麼難。以現今在台灣的傳統合唱歌曲來說,大約可分為閩南、客家、原住民三類,要唱出一首曲子的味道,最需要重視的是「發聲系統」。

其實每個民族都有一套屬於自己的獨特發聲系統,但以現今傾向西化的教育來說,西方發聲系統可能是多數人較為熟悉的一套發聲系統。雖然由於訓練或成長背景不同,每人可能都會各自發展出較為習慣的發聲系統,但人應是有潛力也有可能去學習另一套發聲系統的。

為什麼我們無法把原住民的曲子唱得像原住民唱的?因為我們不懂他們的「語法」,這語法包含了習慣的音型、發聲系統,以及風格。有時我們唱東歐的作品,東歐人聽起來也會覺得怪怪的,因為我們不會處理他們的語法。要先知道如何處理別人的語法,才能進一步談到如何詮釋。

以布農族的八部音為例,布農族能做出一種「喉嚨的泛音」,這種帶有泛音的喉音音色是布農族歌唱的標記之ㄧ,形成這種音色的發聲系統有兩個關鍵性的技術要點,ㄧ是以拉緊喉部肌肉所發出的喉音,另一則是以口腔所形成的共鳴腔,將微弱的泛音共鳴出來。泛音歌唱的共鳴腔分為「單口腔」與「雙口腔」兩種,單口腔是以整個口腔來作為共鳴腔,雙口腔則是以舌頂住上顎形成一個阻礙,而將口腔分為前口腔與後口腔,這兩種共鳴都可發出泛音。布農族人唱歌時不知不覺運用的就是單口腔泛音發聲原理。我曾經訓練一個學生合唱團與一個原住民合唱團一起演唱,他們的差別是很難分出來的。

每個好的合唱團應該都要能做兩套東西,第一套是「大家有的,我們也有」,像西方的美學、目前的主流音樂等;第二套則是「我們自己獨有的」,是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的風格。參加國際合唱節或比賽時,人家看合唱團的表現就是看這個部分。怎樣去找到屬於自己的主體性?這是每個合唱團要自己去累積經驗的。

舉例來說,宜蘭傳統民謠──〈丟丟銅仔〉的傳統發聲方式,其實就像講話的喉音,在指導過程中,音樂老師(合唱指揮)自己必須要先思考過。我在2003年發表過一篇論文「從現階段恆春民歌之演唱探討恆春人的歌唱發聲系統」,把人聲分成七個音區,像是「個別聲腔區」、「級進聲腔區」……等,藉由聲區的重新畫分,把民族的東西放進去。

問:除了模擬聲音外,唱原住民歌曲該如何傳達精神層面的東西?
答:音樂處理沒有「神蹟」,音樂是很直接了當的,是什麼就是什麼,譬如語法和習慣的音型,只要能掌握到語言上的特質性,就比較容易掌握到音型。在這方面,指揮自己一定要下功夫。

舉布農族音樂為例,他們唱歌是不需要樂譜的,主要還是要知道聲部與聲部間的聯繫。再舉魯凱族為例,他們有一種「頂針」唱法,是拿前一句樂句的尾巴來發展,當作下一樂句的起頭,這些音都是小二度,疊在一起自有其風格。而像郭英男(阿美族)的音樂,有比較多是自由的對位,但仍然有定律,有一主要枝幹,還是在同一調上發展。另外也有一種heterophony(支聲複音)唱法,是不同人在同一時間演唱同一旋律的即興唱法,算是廣義的複音音樂,但對唱的人而言卻是單聲部旋律,他們並不特別去注意縱的和聲效果。

問:有人說喉音會傷喉嚨?為什麼原住民用喉音唱卻不傷喉嚨?
答:原住民唱歌之所以不傷喉嚨,還是要回到發聲系統來談。聲帶有分真聲帶與假聲帶,要讓假聲帶震動得漂亮,需經過一套有秩序的訓練。日本與西伯利亞的發聲系統中,假聲帶都震動得很漂亮。每一個民族一定都有獨特的發聲系統,我現在幾乎一聽到聲音,就知道是世界哪一民族的發聲系統。

綜合吳榮順教授所談,要唱原住民的音樂,最主要是要去認識他們的發聲系統、音型、語法,而即興似乎是所有原始歌樂必須具備的能力,接受西方傳統音樂教育下看譜唱歌的我們,似乎已遺忘人類最原始的,即興自由高歌的本領。(採訪╱朱元雷‧陳淑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