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合唱知識家> 朱元雷人聲專區

如何唱出鄉土歌曲的鄉土味兒?閩南語歌謠篇──訪師大音樂系教授張清郎

如何唱出鄉土歌曲的鄉土味兒?
閩南語歌謠篇──訪師大音樂系教授張清郎

來到師大音樂系,趁著張清郎教授下課的空檔,向這位鑽研台灣歌曲多年的大師請益。

問:台灣民謠該如何定義?
答:既然是「謠」,表示是念的。大人或小孩隨著押韻的歌詞,琅琅上口;例如:天烏烏、火金姑。民「歌」才是唱的,經過長時間的流傳,雖找不到實際的作詞、作曲者,卻能成為大家愛唱的歌。後來被改編成流行歌曲為平常人所喜聽愛唱、及藝術歌曲或合唱歌曲,成為藝術家或合唱團正式音樂會中的曲目。

我們現在所唱的台灣歌曲,應該稱之為閩南語歌曲。因為最初大部分是源自大陸閩、粵地區的語言,經過美化延伸而成的音樂藝術。而所謂原始的台語,應是原住民語,然而經過多年在此深耕融合,也就習慣以台灣歌曲統稱閩南語歌曲了。

問:台灣歌曲的特色是什麼?
答:一、聲調豐富。台語有八個聲調,有第一聲「高平」(如:衫)、第二聲「高下」(如:短)第三聲「低短」(如:袴)、第四聲「中收」(如:闊)、第五聲「低昇」(如:人)、第六聲「高下」(如:矮)、第七聲「中平」(如:鼻)、第八聲「高收」(如:直)等造成的「基調音」、「高調音」、「迴旋音」、「長音」、「短音」等。語調本身就像曲調一樣,創作者或演唱者要遵循聲調的長、短、高、低、起、伏、抑、揚、頓、挫,作為曲調進行的方向,否則會造成語意含糊、咬字不清、樂句不順的情形。和國語比起來,台語沒有純齒音(如ㄈ的發聲),也沒有捲舌音(如ㄓ、ㄔ、ㄕ的發聲),卻有聲調短促有力的「入聲」(如骨、竹、日的發聲)。此外,台語有36個母音,包括很豐富的鼻音,多達36個之多有前鼻音、後鼻音、半(穿)鼻音(如:天的發聲)以及純鼻音(如:黃、梅),念或唱時都有微妙的變化。

二、唱腔之美。西方外語的語調平敘,只有高、低、輕、重的變化,以母音為主體,可以用大量的共鳴發聲。台語聲調變化無窮,演唱台灣歌曲就不能以唱西方歌劇式的音柱共鳴法,否則會造成咬字不清,失去台灣歌曲特有的優雅清新本質。

台語的腔調主要來自泉州府和漳州府。到了台灣後,混居一起,成了不泉不漳的、又泉又漳「台語」。例如,台南地區漳州腔較重,台北地區泉州音較濃,接近廈門口音。每個台語漢字都有文言音和口語音的不同,加上漳、泉腔的讀音不同,聲調也有別。創作詞曲時,必須顧慮「聲調」的走向,念唱時多讀幾次,多唱幾次,就能找到比較完美的表現方式。所以漳、泉融合,文白互用的情況也常被接受。

三、「變調」與「音變」。台語的每個字都有「原調」與「變調」的讀法。一字在單獨發音時,按「原調」讀,和其他字連結,組成詞語或詞句時,字在語末讀原調,在語首或語中時,每個字必須婉轉的「變調」。例如:「台」單獨唸時,是第五聲「陽平」,組合成「台北」時,「台」就變成了第三聲「陰去」。此時在音樂上需加裝飾音,使語調流暢清晰。由於八個聲調的不同,某些字若作曲家沒有寫出聲調的變化則需變調或稱補韻。如補破網中有一句”想要補無半項”,其中的”補”字的音調是由上往下,原來是 3 (mi) 就應加一個 5 (sol) 的裝飾音變成 5︵3(sol︵mi),就更容易聽懂歌詞了。合唱曲中,至少重要的聲部,如主旋律要適度地變調,其他聲部則不需全變。

台語歌曲必須字調、詞調和語調三者巧妙配合才是上佳作品。我曾經提醒部分作曲家,應該要適時變調配合聲調的變化。將台語兩字以上的詞語連續時,各音節字音會發生變化的。台語另有「音變」,演唱時尤其不可念錯。例如:身軀sin-khu亦可「變音」為seng-khu。

問:雖然近年來一直強調本土化,您對此有何看法?
答:我年輕時曾到維也納修習德國藝術歌曲,當時的老師告訴我:「你可以學,但是絕對沒法學得道地。因為你的家鄉沒有菩提樹,沒有鱒魚,也沒有瑪利亞。雖然有,也是進口的,長的不一樣;又不講德語,文化環境、血統完全不一樣。不過,聽說台灣歌曲很豐富,倒希望有一天我到台灣去,向你們學習台灣歌曲。」這讓我感覺到自己的歌曲一定要進一步加以研究整理,提昇水準。

從演唱台灣歌曲,到大力提倡創作台灣藝術歌曲,我一直抱持的想法是:振興台灣的音樂文化,要從台灣藝術歌曲開始。台語既有美麗的聲調,優美的詩詞,就必須以精緻的音樂語法來創作、整理、演唱,使台灣歌曲不再停留在低俗不雅或翻唱日語歌曲的層次。一定要有自己特色的東西,統一用字(台語歌詞)。我相信有朝一日,台灣藝術歌曲也能像德國藝術歌曲、義大利民歌、法國香頌或美國佛斯特民歌、英國民歌一樣,在世界的樂壇上占有一席之地,成為外人取經的對象。

我現正積極籌劃,要在明年舉辦一個世界性的台灣藝術歌曲大賽,其中包括詞曲創作、獨唱、重唱與合唱比賽,期望能吸引更多同好,一同為提升台灣藝術歌而攜手努力!(採訪/朱元雷 喬凌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