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我要上傳歌詞翻譯/解說

Crucifixus

Crucifixus
中 文 曲 名釘十字架
外 文 曲 名Crucifixus
作曲/編曲家Antonio Lotti
原 文 歌 詞

 

Crucifixus etiam pro nobis,
Sub Pontio Pilato,
Passus et sepultus est.

 

 
中 文 歌 詞

 

祂為了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
在般雀比拉多掌權之時
受難而被埋葬
 
 
 
樂 曲 解 說

 

 羅替(Antonio Lotti,1667-1740)的音樂生涯同樣以威尼斯聖馬可大教堂為中心。他寫作的〈釘十字架〉是《信經》中的一部分,講述耶穌為洗淨世人的罪,受到釘刑並埋葬的事蹟。
 
〈釘十字架〉體現17世紀初,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交界時的音樂語彙。當時作曲家為求創造作品中的戲劇張力,廣泛使用不協和音,特別是大量的半音堆疊、減三和絃、減七和絃等,塑造出的緊張感,能掀起巨大的情緒波動。這種令人目炫神迷的戲劇性,充分預示巴洛克的時代精神:信眾可以在巴洛克的建築與音樂風格中「直接看見天國」,進而頌揚上主榮光。羅替尤其擅長此一手法,毫不令人意外的,他在聖馬可大教堂任職期間,特別以創作歌劇、清唱劇、神劇聞名,影響也及於巴赫、韓德爾等同代創作者。
 
〈釘十字架〉的聽覺印象特別強烈。這是因為在和聲改變時,仍有聲部「掛留」,直到下一個音符才予以解決。這種和聲技法,在巴洛克初期已經發展完備,而羅替又刻意在解決之後馬上又產生掛留音,也讓某些掛留音特別持久,產生綿密而揮之不去的效果。全曲由男低音聲部開頭,其他聲部依序往上堆疊,與下一個聲部產生半音的不諧和音程,表達信徒對耶穌被釘上十字架的內心痛苦。第二部分為典型巴洛克風格,以宣敘調和八分音符進行,敘述受難事件。第三部分又以傳統文藝復興的複音音樂風格,表達耶穌受難而被埋葬,各聲部皆以高音域開頭來達到樂曲高潮。
 
貢獻者台北室內合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