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世紀~美國音樂先鋒

發表日期: 2021-08-23

19-20世紀~美國音樂先鋒


佛斯特 (Stephen Foster 1826-1864):美國民謠之父,不曾受過正式的音樂教育,音樂知識都是自修得來。雖然一生境遇不佳,終生窮困,但他對於音樂創作的熱誠遠勝於所有的不順遂。雖於37歲去世,但作品量豐富,從他的第一首創作〈噢﹗蘇珊娜〉(Oh! Susanna)到最後一首作品《美麗的夢仙》(beautiful dreamer),以及《康城賽馬》《老黑爵》….都是家喻戶曉的歌曲,他創作的民謠更為日後作曲家創作的旋律素材。
佛斯特的歌曲,絕大多數的歌詞與音樂都是他的原創。他寫的詞多以當年周邊人們的生活情景為素材,同時,來自美國南方的他,對黑人的生活有深刻的了解,他也擅長於描寫黑人的真實生活故事,並以黑人的口語英文寫詩。佛斯特的歌曲寫出美國人拓荒力量,原始鄉村的樸實,以及黑人內心的靈性,它不但是美國人的音樂寶藏,更以歌曲紀錄美國當時的人文社會。

繼19世紀的佛斯特,20世紀的美國出現一位前衛作曲家-艾伍士!
 
艾伍士  (Charles Ives 1874-1954):父親是管樂指揮,鼓勵兒子自由創作,訓練他雙調性與複調性的和聲,為他奠定很好的基礎。
 
艾伍士潛心於無調,複調與多調以及四分之一音理論,嘗試繁音拍子與各種不規則節奏以及機運音型的雛形,同時使用美國民謠與爵士樂元素於創作中並加以極大改變。他完全突破學院主義,音樂語言先進,因此人們很難掌握他的思想真諦。其實,如果仔細體會,我們將會發現他的音樂反映當時美國人的潛意識思維與美國社會多樣發展的現象。
 
史特拉汶斯基說:「艾伍士比荀白克提早超過十年超越調性限制,比我創作的《彼得羅西卡》早二十年開拓複調的新天地,比史塔豪森早半世紀實驗複管絃樂群。」
 
艾伍士說:「今日的不可能,會化為明日的可能。」
 
特別喜歡他的兩首作品:《中央公園的夜晚》(   Central Park in the Dark)與《未解答的問題》(The unanswered question)
 
《未解答的問題》艾伍士稱這首曲子是「對永恆存在的追問」,它是由三種不同的節奏的樂器所組成,一個是由弦樂演奏穩定的長旋律,尤其是小提琴高掛在高音與低音提琴長旋律的互應,如同浩瀚天地間永恆的聲響;一個是小號的反覆上揚旋律,如同不停地提問;而總是接在小號旋律後面的四把長笛從緩和到劇烈不和諧的聲響,是刺耳冷漠的回應。此作品最後是由小號的疑問旋律與靜默結束,一切都未解答。
 
另外,這三類樂器在演奏場地是座落於不同的位置,有在舞台上,也有在觀眾後面,它們的分開位置,也如同一種永無交集的溝通。此作品在音樂與舞台位置的安排,在視覺與聽覺充分表現強烈的意念。


 
與艾伍士相交於歷史軌跡的還有一位作曲家柯普蘭 - 他走過近一世紀,推動且見證美國音樂歷史 !


 
柯普蘭 (Aaron Copland 1900-1990):出生紐約州布魯克林猶太裔俄羅斯移民之家,於1921年留學巴黎,早期創作帶有爵士樂風格的複調的抽象音樂,當時他批評自己的音樂「演奏者覺得窒礙難行,觀眾也不易產生共鳴。」,所以於1924年回美之後,他的創作風格由抽象轉為通俗語言,並結合中南美洲舞蹈音樂,融合成嶄新的文化特質。他打破傳統藩籬,把美國鄉村特質的音樂帶到現代音樂語言表現,且他的創作也容易被欣賞者普遍接受,是美國民族風格的另一開創者。
 
許多人都知道柯普蘭創作的《阿帕拉契之春》(Appalachian spring 1944), 此作品是柯普蘭受舞蹈家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 1894-1991)委託創作的芭蕾舞音樂,內容描述美國阿帕拉契山區的一個村莊的春天,群眾聚集參加一位拓荒者的結婚典禮。此作品以簡單而有力的音樂舞蹈內涵展現美國民間風格,另外特別的是引用震教徒(Shakers)的“Simple Gifts”(樸實的禮物)為變奏,“Simple Gifts”-內心單純,就有真正的喜樂,這部作品充分表現美國人拓荒的精神與價值。《阿帕拉契之春》獲得了普立茲音樂獎與紐約樂評家協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