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音音階真是太美好了!

發表日期: 2021-05-09

 

全音音階真是太美好了!
 
德布西(Claude Debussy 1862-1918)生長在19世紀下半葉的法國,當時的歐洲進入工商繁華時代,尤其是世界藝術之都巴黎,洋溢著享樂氣氛,人文匯集,思潮激盪,引領新藝術發展!
 
德布西自小接觸畫,尤愛莫內(Monet, 1840~1926)的創作。他於1887年結束羅馬求學生活回到巴黎,那時候的巴黎正是象徵派詩人、印象派畫家以及狂熱崇拜華格納的時期。
 
象徵主義探索內心世界的思想;印象畫派畫家在時間,形體與所處的空間之間的相應,以自己的感受捕捉光與色彩微妙變化的瞬間印象。這些都影響德布西的音樂創作。德布西雖受華格納影響,但是積極尋找自己創作的方向。
 
另外尤其一提的是,於1889年德布西參加於巴黎舉辦的萬國博覽會,會中展示了全世界各民族音樂,其中美國早期爵士音樂,東方五聲音階,亞洲音樂以及神秘調式音樂都令他大為驚訝,他也運用這些元素於創作。
 
社會發展與文化撞擊,都影響當代的每個人,德布西也是喔!
 
德布西的魅力是什麼呢?
我覺得德布西的三全音與全音音階以及配器超魅力,為音樂的發展打開一扇無設限自由之門!
 
他的和聲-改變傳統和聲進行的功能性,使和聲進行不再是傳統的解決模式,將和聲功能減弱且將音樂進行產生各種新的結合:三全音與全音階,以及半音列的發展,二度音、九和弦、或是十三和弦的不解決,再加上平行進行或是平行和弦,以及五聲音階與教會調式的運用,產生嶄新的色彩。
 
他的旋律多採用片段且互不連貫的短小動機。在拍感方面,時常使用複合性節拍或混合拍子以打破小節第一拍的強音節奏律動。在配器方面,單獨樂器特有的音色及樂器不常用的音區的使用,產生另一種聽覺色彩,他也較少使用響亮的音效。
 
德布西的幾首管弦樂作品是必聽的:
《牧神午後前奏曲》(Prelude a l'apres-midi d'un faune) -- 長笛中低音的旋律與加了弱音器的法國號在獨特的和聲下,充滿無盡遐想。
 
《夜曲》(Nocturnes) – 由三部音樂結合而成的管弦樂曲。德布西註解:不以慣有的夜曲思維創作,而以特殊的印象與光影為焦點,呈現此語所包含的所有意象。「雲」是天空的情景。「節日」如強光湧現,已就舞蹈氣氛的旋律與節奏表現。「海妖」可以聽到海的聲音與海妖神秘喧鬧歌聲。(這首作品用無歌詞的女聲合唱,表現出神秘、縹緲的氣氛。)
 
《大海》(La Mer) -- 德布西喜歡大自然,也一直迷戀海!他說:海的聲音,綠蔭深處的拂面清風,小鳥歌聲,這些在我心裡形成多變的印象,突然這些意象向我們擴展,音樂就出現了。
 
《意象》(Images pour orchestre) – 其中的「夜的香氣」非常好聽!斷片化旋律與全音階和弦構成特別的音響。
 
如果覺得這些管絃樂曲“很有距離”,那麼也可以欣賞以下兩首大家都喜愛的鋼琴作品:
《月光》(Suite bergamasque, L. 75-3. Clair de lune):國內著名作曲家趙菁文老師創作的“月光”合唱曲,引用此主題。
《阿拉貝斯克》(Arabesque L.66 No.1):國內著名合唱作曲家石青如老師創作的“世界恬靜落來的時”,也引用此主題。
 
我喜歡德布西為音樂世界開的這扇門-自由與無設限!
無法預知下一刻音樂的發生
遠離“回家”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