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

發表日期: 2003-10-01

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

指揮的技巧主要是藉由肢體與手勢傳達音樂的訊息,所以指揮並不只是打拍子,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音樂的傳遞!雖然指揮的手勢是指揮時運用得最多的地方,但是手勢只是整個肢體語言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我們整個肢體來傳達音樂的語言。

 其實,我們整個身體都不斷的在與人溝通,這就是所謂的Non-verbal Language〈無字的語言〉。現代工商社會,這門學問常被拿來做為訓練員工的溝通技巧,對我們做指揮的而言,這可是吃飯的傢伙!因此指揮更應該好好學習如何用身體,或是說肢體語言,來傳達音樂。 

就從頭部來說吧!眉與眼光是很重要的部份。所謂「眉開眼笑」,「眉頭深鎖」等常見的成語都明白地表示「眉」的作用。如果有人說你是一個沒有表情的人,那麼用〝眉〞就可以讓你表達不少情緒了。你一定也聽過「哀怨的眼光」、「秋水伊人」等等描述眼睛的魅力,但是這些都很難「做」出來,只有當你的感情真正投入又勇於表達感情時「他們」才會自然地顯現。可是指揮通常是在音樂進行中最理智的人,因為他要提醒團員各種音樂的表現與聆聽團員所表達的音樂而無法全然地投入音樂,因此他的音樂表情的傳達多少會受到影響。所以「經驗」對於指揮而言是很重要的!隨著經驗的累積,指揮不斷地自我改進,將會發現原來「耳、身、心」是既可以獨立作戰又相輔相成的。

「眼神接觸」(Eye-contact) 是一個常被提起的問題,指揮的眼睛在練習時不要一直盯譜,一定要看看團員的反應,因為團員的肢體語言會告訴你一些訊息,你也知道他們的感覺。指揮尤其要多看坐在後排的團員,因為眼光關懷後排的團員可以振奮全團的集中力。在演出時指揮更要對每一個人做Eye-contact,當指揮的眼光掃過時,每一個團員多多少少會跟你心神交會,那麼互動與信任就產生了。因為在那不到半秒鐘的眼神接觸裡,他們會知道告訴他們:「我知道你在唱,而且唱得很好,加油!」

「嘴巴」的功能也很多,而「嘴巴」提詞卻是值得討論的議題。在我認為,指揮可以用嘴巴幫助團員呼吸、提詞或提醒歌詞的口型,但是最好不要跟著團員一起唱。當然啦!快樂或是哀傷也多半來自嘴角的上揚或是下沉,所以眉眼口三者的表現足以傳達許多不同的音樂情緒。

再來就要看看「肩膀」,肩膀通常和背部連起來共同表示一些情感,如肩膀內彎、背部稍弓可以表現小心、緊張、危險或恐懼的感覺;反之,張肩挺胸、背打直,則有明亮、雄偉、浩大的感覺。但是,聳肩雖然有特殊效果,但是可能影響團員的氣息控制,須小心使用。

「手」,通常是指揮打拍子的工具,但手部的肢體語言卻是千變萬化,更要仔細的運用。手掌稍為朝上表現著祈求、盼望或接受,也可提醒團員長音的撐氣;手掌向下是壓制與嚴厲的形象,也可以表現某種小聲的樂段。手掌稍為向內,則感覺溫款,有由衷的情緒,聲音好像也在雙掌之間被包住,有凝結感,和聲容易飽滿。另外,手腕基本上是連結手臂與手掌的部份,它的靈活性與彈性的訓練是很重要的。

「腰部」是不需要做表情的,但當你用力時會用到腰力,力度則自然顯現。對指揮而言腰力是重要的。在四拍子的音樂裏,當你指揮第三拍的強音時,右手應該由左方提起向右方用力揮出,這時若能用上腰力,其力度自然非同小可。團員感受到這個力量,自然會唱出強而有力的聲音,甚至你只需要做出要用腰力的動作,卻不真正畫出強力的第三拍,大家仍會唱出強而有力的聲音,而且效果會更好,因為預示的目的已達到。如此而來,指揮的腰力動作會讓團員所唱出的聲音變得更鬆、更有空間感,而不是因為太用力而擠壓聲音做出太尖銳的聲音。說到這裡,各位可以體會到肢體語言與指揮之間的奧妙關係了嗎?

「下半身」只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膝蓋可以彎?當然,彎膝是有肢體的意義的,通常也是要小心或小聲之類的表現,但若有彎膝的習慣就不好了,沒事就會彎一下,不論視覺上或身體上的音樂都會有影響,甚至會破壞音樂的表現。第二個問題是指揮可不可以走來走去?在我看來,要有意義才可以,但是也不要常這樣。指揮向團員走去,通常是希望他們做更多的變化,更強或說更激動音樂的表現。話說回來,若是在訓練時就能達到你要的效果,又何必在演出時才用這種方式逼出效果來呢?而且,這種方式整場音樂會大概只能用一到兩次吧,用多了就沒有意思了!至於有些指揮會在台上跳起來或起舞,對於此舉那就見仁見智了。總而言之,指揮的適時動作是以帶動音樂為目的,但程度要拿捏一下。

整體來看,指揮的全身肢體動作都帶領著音樂。肢體語言是國際共通的語言,善加表現則可以事半功倍,否則就是畫蛇添足。曾經看過一些國際級的指揮如Carl Boln、KaraYang、Kleiber、Bernstein等等,肢體方面有的精鍊、有的豐富,但是都以傳達必要的音樂訊息為最重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