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音樂能增強記憶、刺激思考力

作者: 林天送  發表日期: 2007-12-07

 

上一篇我們談論音樂能增強記憶、刺激思考的能力,也提到一九九七年坎貝爾寫的《莫札特效應》是本響噹噹的書,獨創一格。坎貝爾是從事大眾音樂的教育家,他十幾年前就開始做這方面的研究,早期研究音樂對腦神經的激發(musical brain) 。2000年九月他又寫了一本《莫札特對孩童的效應》(The Mozart Effects for Children),書中大談莫札特的音樂對孩童的思考能力、考試成績及身心健康的影響力,是一本暢銷書。


根據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物學家柴阿模教授(M.J. Tramo) 的研究:音樂會影響到生物的成長。又波士頓市的BID 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 的史拉格博士(G. Schlaug) 最近報導:古典音樂的訓練能激發小腦的功能。他利用功能磁共振影像掃描術(functional MRI)來比較兩組同齡男生對古典音樂的感受。第一組是三十二名用右手拉琴的音樂家,第二組是二十四名沒有受過音樂訓練的人。史拉格發現:第一組的音樂家的小腦容積比第二組的普通人要大百分之五。


史拉格說:腦的結構變化是經年累月的音樂訓練得來的,而不是天生有別。不過史拉格並沒有發現女性的音樂家與普通人的區別,因為他的研究對象中只有幾位是女性。 另外加拿大馬其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神經心理學家布拉德(A. Blood) 教授報導:音樂旋律對一個人的感情會有很大的影響力。她利用f-MRI的技術來測探音樂旋律對腦的刺激反應。如果聽到沈悶的音樂時,會刺激腦右邊的副海馬區腦回地帶(Para hippocampal gyrus) ,這部位是控制感情的部位。但如果旋律變得柔美、輕鬆、愉快時,左右二邊控制感情的腦部會開始放電波反應。


布拉德教授表示:不同的音樂旋律會刺激不同的腦神經細胞,將來能利用音樂的旋律來治療或矯正某些神經疾病或不正常的心理問題。
音樂與藝術的訓練對學童的表現也有另外一層意義。 根據最近美國教育測驗服務中心 (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s) 的調查統計報告:高中畢業生中,那些有過四年以上的藝術訓練(音樂與美術)的學生,他(她)們的SAT (Scholastic Aptitude Test) 成績比完全沒有藝術訓練的一群要高出八十二分。SAT是美國大學的入學資格審查的一樣重要成績,考試分語文與數學二科,每科以八百分為滿分。如果想進哈佛大學,總分非得有一千五百分以上才有希望。經過藝術訓練的一群能多得八十二分是個相當可觀的成績,可能就決定能不能進哈佛。


音樂與藝術的學習不像其他學科,它需要學生經常去學習、練習、體會、參與表演,它並且能培養美的欣賞能力,了解人文與歷史的背景。其他學科,常常只有學習、唸唸書、背背書、應付考試,過了一陣子,不用就忘得一乾二淨,還給老師了。 故教育家與最近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結論是:音樂的訓練是一輩子的事,孩童及年輕時代的音樂與藝術的接觸與學習最為重要,它是腦的「可塑性」的高峰時期 (peak period)。音樂與藝術會激發學生的腦神經細胞,使學生變得更聰明。


有人問我:有沒有研究是針對「非古典音樂」做的?我查了我們學校音樂學系的圖書館,並未發現這樣的研究。我猜想古典音樂能留傳二三百年,是經過長時間的考驗,而且也定型了,研究起來比較能深入而有系統。尤其是十八、九世紀的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莫札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孟德爾森(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等音樂大師的創作。

轉錄自林天送教授之「灰白集」文章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