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談佈施

作者: 羅綸有  發表日期: 2013-12-13

整個慈濟志業,就是一個大佈施道場,提供每位有緣人隨緣佈施,而每個人佈施的方法巧妙則各有不同。若有願意付出,但是找不到方便法門者,慈濟最常引導的方式,就是邀去用體力用智慧佈施“做環保”,每個慈濟環保站,都是垃圾分類回收場,這裡是去除我執,縮小自己最好的道場,垃圾分類,一向是社會最底層者,賺取微薄收入的方式,所以,當一個有點身份,有點學識,或有點經濟基礎的人,願意投身於此,那麽生命裏,許多的無謂便已然放下;在環保站有一大批人,做環保做得不但熟練,而且持之以恆,樂在其中,他們的有所為而無所求,似乎在告訴我們,名利的攀援,可以如此遙遠。

 
環保回收有許多項目,做塑膠袋的分類是其中特別的經驗,這是連拾荒者都不願做的工作,以材質,顔色,有無印刷等,作一個個幾乎感覺不到重量的塑膠袋分類的依據,要分類準確,才能再生利用,這有很高的學習曲綫要求;幾個熟練的志工,半天工作下來,就算分出了成千上萬的塑膠袋,加起來大概只有幾公斤重,每一公斤大概可以賣到十幾塊新台幣;但這些自然環境最大的破壞源之一,卻因此不在地球的某個角落累積,而找到了再生的去處。慈濟也成立了大愛感恩科技,已可將保特瓶等回收資源,轉化成織品顆粒,做成衣服,毯子,提袋等生活用品。慈濟全球有6500個環保站,有十萬個慈濟人長期投入作爲環保志工;環保回收,不僅化無用為大用,也以回收創造的所得,支撐了約三成的大愛電視臺的經常性費用。
 
我有幸,連續兩年參加慈誠委員培訓課程,可以藉由上課,分享到慈濟世界裏,具有代表性典範人物的人生故事,得以記下他們的思考以及提醒,我在此分享兩個我學習到的,慈濟人佈施的小故事,這兩位人物恰巧分居人生光譜的兩端,但她們有共通的信心,願力,與行動,因而都能成爲大佈施者。
 
第一位是陳麗罔師姊,她從小家境貧困,第一任婚姻不幸福,後再婚嫁給王一郎師兄,夫妻都是發心的慈濟人,他們在三重擺攤賣米苔目,她們的假日基本上也不休息,大多拿來做環保,甚至他們家一樓也開放成小型環保站,供鄰居街坊做資源分類回收之用,他們家的家具,包含客廳的座椅,多是從回收場挑囘,再經整修後使用,他們家的小孩也懂得惜福,經常穿鄰居穿過送給的舊制服,和回收場撿囘的舊鞋上學,若隔壁的自助餐店有剩菜相贈,他們經常就將其煮成大鍋菜食用。這樣的生活方式之下,他們夫妻總卻累積捐贈慈濟,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元,作爲醫院建設,國際賑災,慈善濟貧之用,這五百萬元是紮紮實實,靠每碗二十元的米苔目,積沙成塔而來。在陳師姊臨終之前,更決定成爲醫學院的無語良師,捐出大體,供慈濟醫學院學生作解剖學習之用。她一生取之於社會者少,作爲佈施者的身影卻無比巨大。
 
第二位魏杏娟師姊是傑出的管理者,也是事業上成功人士的代表,她是華碩電腦的創辦人之一,並一直在這家具有品牌研發創新精神的科技公司擔任要職,華碩電腦於17年前股票上市,給她帶來了龐大的財富,她與另一位華碩的創辦人,於十餘年前,共同捐贈了新台幣二十幾億元,買下了現在慈濟關渡園區的大片土地,也成就了現在的大愛電視臺,與台北慈濟人的培訓園區,不過,就算富有,當時她其實已經把擁有財富的相當大部分,豪氣地一次捐出。去年,在談佈施的培訓課程中,她用謙卑的語調態度,分享了募款買地的這段經歷,其中有許多的因緣巧妙,不可思議,讓人深受啓發。今年談佈施的講題課程,還是邀請到她來主講,沒想到今年她絕口不提這段往事,誠惶誠恐地檢討她自己,細數這十幾年來的懈怠與懊悔,她說發心容易,恆心難,一吋道,九吋魔,境界一來,障礙就到,她說浪費了十幾年,一直到這二三年,她才開始懂得承擔,也才開始懂得入法精進。只聼她今年課的人,不會知道她曾作過如此慷慨大度的佈施,我立刻意會到魏師姊的道行又更上一層樓了,我想在她眼中,巨款捐贈,既是福緣,也是阻礙,在菩薩道上,不能自滿,唯有不斷承擔,念念去除我執,時時精進佈施,才能真正的前行。
 

從俗世福報的觀點而言,我們多數人所擁有的,應該都在兩位師姊的中間,但她們共同教導了我們,生命無限的可能性,慧命成就的關鍵在於發心與行動;每個人都不能看輕自己,我們可以佈施給這個世界的能量,我們可以藉由佈施,成長我們慧命的空間,也應該與她們等量齊觀才是。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