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合唱團的軟實力 • 之八--溝通、交流

作者: 霜竹  發表日期: 2011-10-31

合唱團的軟實力 • 之八--溝通、交流

日前接獲好友寄給我一個電子郵件,是一篇報導<Composer Eric Whitacre on why British choirs are best>(作曲家Eric Whitacre說爲什麽英國的合唱團是最好的),他以四個向度分析英國的合唱團之所以好的原因:音準(tuning)、視唱(Sight-reading)、音色(Tone),以及知識(Knowledge)。http://www.gramophone.co.uk/features/focus/composer-eric-whitacre-on-why-british-choirs-are-best

文中并提出了排名前20的合唱團,我在這裡不一一列舉,而是想分享其中的一個團The Monteverdi Choir的一張紀錄片《In Rehearsal,John Eliot Gardiner, The English Baroque Soloists & Monterverdi Choir—— Bach: Cantana BWV63, Christen, ätzet diezen Tag》。在巴赫逝世250年後的西元2000年,著名指揮家賈第納和他的樂團與歌手們,用52個週日及其它的宗教節日,演出現存巴赫近200部宗教清唱劇。這張DVD就是實錄了在這趟“清唱劇朝聖之旅”前,以巴赫作品編號第63號,為聖誕節所作的清唱劇《基督徒,謹記這一天》的排練過程。

唱過巴赫作品的朋友大概都有共同的認知,無論是他的清唱劇或神劇作品,絕不是軟柿子,而是硬骨頭!一個團要在短時間內演出數量這麼龐大的曲目,無論對指揮或團員,挑戰之大可想而知。這張光碟讓我們看到一個有素養的團隊是如何四兩撥千斤地進入到巴赫的激情與感動裏。然而,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們從頭到尾全然地專注與投入。指揮的每一個要求,團員的每一步調整,都在導引我們一步步接近巴赫——沒有音高的準確、節奏的穩定、結構的清晰等細節的一絲不苟,無法表現出巴赫音樂的精準;沒有對吐字發音、語文韻律、樂句旨趣等細節的要求,更無法進到巴赫宗教音樂的精髓裡去。所從他們的排練,我們不但聽到了巴赫音樂的形,更感受到了巴赫音樂的神。這也與聽顧爾德(Glenn Gould)彈巴赫的《郭德堡變奏曲》有類似之處。

有團員談到他們的感受:“指揮就是指揮”;指揮“不僅僅是對音樂有所要求,也是一種期待、更是一種託付”;整個排練是一種溝通、一種交流,從指揮到團員無不全神貫注,“全身心地投入到那些樂句和唱詞中……,不是埋頭在幹自己的事”。誠然,溝通、交流是雙向的,在排練中,就是用歌聲、用身體語言、用表情,當然也包括用言語,來保持充分的溝通與交流。這張光碟正是告訴我們,一個互動良好的排練,充滿了互信、滿足與快慰,更讓我們聽到了巴赫音樂的魅力與狂喜。

賈第納說道:“巴赫的音樂在哲學上、精神上都更自然、樸實;……巴赫的藝術充滿感性,時常流露出音樂帶來的狂喜。他獨特的吸引力,正是理性與感性、狂喜與嚴謹的多種矛盾結合。”任何的音樂,都是一種境界,作為合唱團的一分子,能夠與同好一起,不斷地追尋探索各種各樣的境界,何其幸哉!(文/霜竹)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