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合唱團的軟實力 • 之七--從節目單談起

作者: 霜竹  發表日期: 2011-07-27

合唱團的軟實力 • 之七-從節目單談起
 

每次聽音樂會,總是設法事先得知曲目,盡可能做點“預習”,要不就只好提前到場,買份節目單仔細端詳一番,免得待會兒演奏起來自己“跟”不上。現在的節目單設計比以往要強多了,我們多半會看到漂亮的封面、俊麗動人的照片,更有演出者的豐功偉業,然而對於曲目的介紹,卻往往只有聊聊數語,甚至略而不議。因此一旦演出開始,除了比較熟悉的曲目,大概只能聽聽技巧片段。所以聽音樂會常常是聽熱鬧,甚至是看熱鬧——你同意嗎?

如果去看一個比較有來頭的畫展,情況可大不相同了。首先主辦與策展單位用盡心思做足了宣傳,把畫家作了裡裡外外多角度的介紹,也把展覽重點作品作了各種可能的演繹;到了展覽現場,有各種平面、語音、人員的導覽,臨出門還得通過規模驚人的衍生商品區的洗禮。

看一個畫展,觀者可以在一幅畫前駐足良久,慢慢體會,直到看出個中玄機,找到自己的感動;而聽音樂會卻多數是驚鴻一瞥,如果沒有經過很好的聽力培養,或者對表演者、曲目、音樂史有足夠的認識,就難免不落到湊熱鬧或跟著旁邊的人瞎起哄了。

怎麼聽、如何看的問題,牽涉到我們從小接受美感教育的環境,一言難盡!我想談的,是一個合唱團本身的基礎工作。不論是學校的社團,還是職業、半職業以至業餘的合唱團,都是一個有生命、可持續的社團;任何一個合唱團也必然是跟著音樂總監或指揮的規劃走,道行高的一兩個月就能準備出一場全新的演出,學習型的一年也能籌備出一兩場演唱會。在一套套曲目中,總監、指揮與團員們當然會竭盡所能地熟譜、唱出曲子的特色,積年累月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有的團也會請客席指揮來培養團員的適應能力,擴展視野與表現能力;這都是一個團成長的必要手段與必經階段。
對團員來說,面對每一首新的曲子、每一位不同的指揮,都是一個全新的學習過程。這首曲子的作曲時代背景如何?作曲家在什麽情況下寫這首曲子?在曲式風格上有什麽特別之處?爲什麽要這樣唱……;如果在團裡設置類似“研究小組”或“知識小組”的機構,不但把總監、指揮的詮釋、解說一一記錄下來,同時更進一步搜尋相關的資料,提供給團員,並作為日後節目單樂曲解說內容的底稿,不但對團員深入瞭解曲子有幫助,更可以讓聽眾比較知道你們在唱什麽,以及爲什麽這樣唱。

合唱團也可以成為“學習型組織”!作為合唱團的一份子,只要你想做,其實有很多事情可以做,也是應該做的。(文/ 霜竹)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