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合唱與台灣文化節慶

作者: 劉大和  發表日期: 2002-03-29

緣起:
聲音是最簡單的樂器,歌唱是最能無所不在的音樂活動,歌唱也是人類流傳最久,不分地域種族的普遍活動。

本文在於思考歌唱、合唱--這個俯拾即得的活動--在台灣未來的文化節慶、文化產業和文化觀光(Cultural Tourism)可以扮演的角色(註1)。

外國的例子:
從外國文化節慶的角度來看,音樂無疑佔有重要的地位。法國Pablo Casals音樂季就是因為音樂大師PabloCasals追求自由、反抗法西斯政權所舉辦的,在音樂的節慶中,來自於外地及各國的愛好者齊聚在一個法國的偏遠鄉鎮上。不但傳達了音樂與自由的理念,也帶來了當地觀光事業的收益(註2)。在澳洲Adelaide藝術慶典和加拿大的Caribbean的嘉年華會….,音樂都是不可或缺。而其中,合唱更是一個要角。因為,合唱更可能是讓整個社區、所有觀眾都得以參與的節目。或許一個觀眾無法參與交響樂的演出,但卻能夠參與千萬人的大合唱。

合唱似乎是負有結合人心的使命。從巴塞隆納奧運開始,歐洲共同體(現改為歐洲聯盟)就開始使用貝多芬合唱交響曲合唱的部分來象徵歐洲一家的精神,參與合唱的有來自於各地的小朋友和大人。氣勢磅礡,氣氛感人。

延伸到宗教,就更不用說合唱的功能了,望彌撒等各種宗教慶典,合唱都扮演提升活動內涵的重要功能。至於運動場上也是,球賽進行中球迷的同聲歌唱也展現了彼此的一體感。不僅如此,合唱也具有轉化空間氣氛的能力,巴黎每年都有一天,大街小巷都有各種音樂團體在表演,散播音樂的美麗。而其中,重唱、合唱加上幾個樂器可以說是主力。這就是巴黎有名的音樂節(註3)。

思考台灣:
在台灣,民間也有許多合唱團體。當然,各個合唱團體性質不同,有些合唱的業餘團體水準很高,偶爾出現在電視上的精彩表演令人感動(註4)。也有是屬於一般社區聯誼型的合唱團。至於台灣原住民的合唱音樂,比如說布農族的音樂表現,就獲得世界性的讚賞(註5)。成為我國寶貴的文化表現力。

從文化節慶、觀光產業的角度來看,台灣可以發展以合唱為主的文化節慶,比如說,擴大布農族的合唱表演為南島民族的音樂季。西海岸也可以舉辦夕陽浪漫音樂季。利用暑期期間,將墾丁的音樂季擴大為全國音樂競賽暨音樂表演節慶。…

筆者以為,透過音樂節慶的方式來結合音樂與觀光產業,使得音樂與合唱也同時具有促進地方發展的功能,讓合唱的活動得以受到更廣泛的支持,也能藉此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對文化的提升與區域經濟的發展都有貢獻。

台灣社會,可以多支持合唱活動。因為用自己的感情,唱自己的歌,讓自己的歌,結合我們的心。音樂就是另一種國際語言,而合唱就是人人都可以參與的活動,不管你是準備參與國際大賽,還是只是想在萬人迷的音樂節慶上插一腳,又有何不可(註6)?

(作者為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
註1 本文為筆者受台北市新合唱文化藝術基金會邀請參加「合唱界對全國文化會議的建言座談會」(2002.3.18)所撰寫之講稿。
註2 詳見:姜貞吟,劉大和,卡爾薩思音樂節--文化節慶與區域發展,2001,收於APEC議題研究精選系列2--觀光與文化節慶,台經院,2001。
註3 不用提更多的音樂大賽了。曾建元先生告訴我的韓國合唱國際大賽等活動。
註4 尤其是這些合唱團體能夠把古早的台灣民謠改編而呈現出更具質感的音樂內涵。
註5 請參閱劉大和,關懷布農部落--社會經濟與文化觀光的考察,2001。
註6 台灣最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捷運站沒有音樂。筆者在巴黎時,有時候聽到現場演奏的音樂常會讓人憂鬱的心情獲得抒解。我覺得台灣捷運音樂的經營初期應該是由捷運公司聘請,往後才走向由觀眾自由付費的方式。因為文化的建立需要一點時間。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