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教育何去何從?

台灣藝術教育何去何從?
 
藝術教育的目的何在?
不是為了開廣胸襟、提升性靈,
培養健全的品格,尋求群我關係的和諧嗎?
美國的國家藝術教育標準已經落實了這樣的觀念,
我們的九年一貫人文藝術教育也提出了理想目標,
但理想與實踐之間是否合拍,
將是我們持續不變的關注焦點。
 
 
兒童合唱音樂教育應該很有趣,小朋友在合唱課的學習也應該是充滿樂趣的!生活本來就該很有趣!從我親身的經歷,可以應證合唱音樂教育絕對是一種活潑生動、樣貌豐富的學習過程。

將音樂轉化為視覺畫面與律動舞步
筆者曾經在美國跟隨合唱教育專家上過一堂「Cooperative Learning」的課程,目的是透過課程的主導,讓同學之間可以互相學習,也使老師從中更能了解同學對課題的意會深度及不同想法。
 
這個課程很簡單,方式是先放一首歌給大家聽,再要求學員將聽到的音樂轉化成畫面,在一張白紙上畫出來。那是一首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曲,歌詞也不是耳熟能詳的〈Ave Maria〉或〈Missa〉曲等等,在不懂歌詞的狀況下,同學只能憑音樂的感覺來塗鴉一番。
 
結果令人驚訝!同學們(大多為美國人)都畫得不錯,讓從小就畫狗像馬的我頓覺慚愧。這當中,我最欣賞一位同學用抽象手法畫出的線條構圖,讓人有種神聖的感覺,心中不禁升起「為什麼他們可以?」的大問號,但五天課程上下來後,我就完全了解了!
 
當老師要求每位同學講出自己對這首音樂的感覺,以及為什麼畫成那樣時,每位同學的解說 同中有異,卻又異中求同,這就是繪畫的合唱吧!從學員的解說及所畫的圖中,都能學習到很多東西,當然,經過老師如同讀書會導讀人般的帶領,對於這首音樂的內容或思考方向不但不致於偏離太多,在領悟上,反而還更多元、深刻。
 
在另外一天的課程當中,也是聽一首曲子,之後除了分析曲子的背景、特點等較學術的學習外,老師還要求學員分組,各組必須想出一個舞步來配合這個音樂。由於這首曲子含有複節奏的8分之7拍,所以著實讓同學們花了些腦筋。
 
各組發表時,有些舞步看起來很爆笑,有的中規中矩,也有非常優美順暢的舞步。從肢體中,比較能看出一個人的運動細胞,笨拙的就是笨拙(像
我,還好沒有太爆笑),然而非常傑出的同學,表現就很耀眼!
 
老師融合了各組的優點,另外編出一套舞步,大家一起討論、學習,再配合音樂重新練習,最後整個律動舞步變得非常流暢和美。我想,好的(或說正確的)舞步,應是可以加強音樂的力量,這堂課的學習,讓我了解到音樂與律動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而且也應該是合理與自然的!
 
培養多元而開闊的心胸
透過這兩個親自參與學習的「敎案」,我再深入觀察,發覺美國人現在的藝術教育,與「美國藝術人文教育的國家標準」有著極大的關聯。從小,音樂老師就會將其他的藝術形態融合在教學當中,敎繪畫的老師也會用不同音樂為背景來闡述當天不同風格主題的教材。因此,小朋友的視野是寬廣的,藝術的交集匯流也更清楚。當我親自在這樣的學習狀態中,有一種開悟的感動!
 
另外,美國的藝術教育有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從小,每個學生就有一個檔案(profile)跟著他,隨著他的成長,記錄著他的改變或進步,很多老師重視學生的進步更甚於他的絕對成績。在美國這樣一個大融爐的社會,許多人的起跑點差異非常大,家庭背景與價值觀是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主要因素,只要是值得鼓勵的進步,老師都不會吝於獎勵,因此,開始的差異,會在學生長大的過程中慢慢減少,甚至後來居上,變得更傑出的也不乏其人。
   
我曾看過一位合唱老師在帶完一場高中團練習後,利用十分鐘問了一些問題,從學生的回答中,很自然引領出其他的藝術課題,甚至觸及時勢情況的比喻,而那位老師也不過三十來歲。當時我自問:我們有這樣的老師嗎?我們的師範系統有這樣培養我們的師資嗎?我們的社會有這樣多元而開闊的心胸嗎?
 
我們的教育界能否不要再討論台灣是否要橫著放?或者停止再討論官員的成語是否及格?我們有太多要學習的。其實去觀摩、學習的人已經很多了,接下來要怎麼做?人文與藝術是要整合,但敎的人在哪裡?也許,我們無法馬上改變整個教育體系,但我可以確定的是,從下一堂合唱課開始,跟小朋友玩點不一樣的,好嗎?而且,請多多鼓勵進步大的孩子。
 
套句常聽到的話:100分是一時的,幸福的追求、靈性的提升,才是永久的!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