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團員應知

做為一個合唱團員,在唱歌時,要恰如其份,就好像做人的道理是一樣的,在力度與音色上知道自己是怎樣的,與大家配合時又該是怎樣的。幾十個人在一起要做到同一個目標是多難的事,除了對目標的了解之外,有一些基本動作,我認為團員要先對一些事情有共同的認知:

1、對呼吸、用氣、發聲、咬字、姿勢等基本的功夫要自己去演練,自己對自己的聲音要有了解,合唱練習時的發聲只是一種暖身運動及提醒,用這個時間去練發聲是不行的,因每人所需的發聲輔助方法是不盡相同的。

2、要了解自己的力度,音色在團體中的定位:通常在曲子的力度有六種:極弱(pp)、弱(p)、中弱(mp)、中強(mf)、強(f)及極強(ff),但每個人對這六種力度所能表現的均不同,甲的ff可能要比乙的 ff 要強些,因乙若再強可能就會有難聽的聲音出來,所以一定要對自己的力度變化做了解。音色也是一樣,多去揣摩自己的聲音變化的多向性,學貓、學狗、學青蛙、學小提琴、法國號還是定音鼓、明朗的、灰暗的,這樣才能應對不同性質的曲目,同一樂句中甚至同一音符的長度中都可能有變化呢!

3、在識譜時除了儘快地抓住音準位置外,還要能看到譜上所寫的術語或符號,並同時做出來,除非指揮有特殊的詮釋。作曲者或樂譜編輯者的意思要先能掌握一個大概。

4、練習時也要看看其他部的譜,不要只埋首在自己的五條線上,尤其在對位的曲子上或其他部的性質不一樣時或是主旋律在其他部時則更應如此。在唱時同時想自己就是指揮,也要抓抓別部的錯,或是聽那一部音不準。

5、注意指揮,不論何時都要注意,除了〝看〞以外更要用心的去感覺,指揮會給你暗示,不論是節奏上的預備拍,漸慢或漸強等等,還有音樂上的,有時一個小小的動作上就有很多不可言傳的意義,若忽略了則整體上就很難達到一致性了。除了在唱時要注意,在停下來時也要聽指揮在說什麼,否則,下一次的反覆可能就是因為你沒有注意所修改的地方而影響到大家再來一次。若怕忘掉指揮特別提醒的地方,就應該記在譜上。通常一個合唱團的程度只要看指揮重覆提醒同一個地方的次數就可知一般了。團員與指揮之間的默契是需要長時間培養的,但團員若認真的體會,很多時候會事半功倍的,指揮不必講團員就做到了。

6、腦裡要算拍子:當預備拍起後,就要一直算著拍子,這有兩層意義,(一)複雜的曲子指揮不會給每一部起拍或切拍的手勢,團員要自己知道,並準確的切或起音。(二)維持一個慣性的節拍,快的曲子切忌趕拍子或是很急,要從容不迫了然於心,慢的曲子切忌拖拍子或是音樂停滯不前。若是長拍,則要算其中的小拍,當然,這只是左腦在做的事。

7、注意整體:這最難了,要用腦筋來〝聽〞。達到完全融合要做到以下七點:音準位置正確、母音發音一致、力度變化一致、音色一致、節奏統一、語氣一致、和聲正確,這通常是指揮的範圍,但團員也要注意。這些全部建立在一個〝聽〞字訣上,所以說合唱用的最多的器官是耳,而不是嘴,當然,大家配合的一種心態也是必要的。這也是為什麼合唱團員的融洽度非常高的原因之一了。

8、對樂曲的體會:包括樂曲的背景資料、風格的掌握、歌詞的意義。聲樂之不是純音樂就是因為它有歌詞,歌詞的意義應是詮釋此曲的主因之一,這是你用右腦的時候。若有太多遷就,這就不是一首好歌了。

9、要敢唱:這可分為兩方面。一、不要怕唱錯:練習時錯總比上台才錯要好;二、要敢於表現:中國人含蓄,但這只是一種內歛,想想胡琴這一件樂器的表現力有多強。你們的心也應這樣,反應到聲音上才有差別,歡樂就是歡樂,不要想說「我在唱歌呢,這麼多人在看,我這麼歡樂幹嘛」,若丟不開這些,就進入不了音樂,更無法表現什麼了。只可惜台灣四季不顯,無法感覺受嚴冬皓雪及初春乍綠的驚奇,聽聽北方民族的歌聲,他們表現力是強的。另外,曾經在聽一場演講時主講人說「要有冒險的精神」去唱歌曲的起拍。想一想真的是這樣,大家都在等的話樂曲的開始就會慢了,大家如果都〝冒險地〞在該出來的點唱出來話,再加上耳聽四面,眼觀八方及共鳴器官的準備,以及呼吸的配合,如此一定會做出一個完美的起音。

最後提醒各位,用腦去〝看〞、〝聽〞用〝心〞去唱。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