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合唱曲──談巴赫的聖母頌歌

Magnificat,英文譯作My soul doth magnify the Lord,中文則譯作聖母頌歌。它是新約中三大頌曲之一(註一),也是日課誦禱的「晚禱經」(Vesper)中一連串聖詠詩篇之後的高潮曲,屬於正式的禮歌。在隆重的晚課詠讚禮中,主禮者手持香爐圍繞整個祭台,上下各處焚香誦禱,需要相當長的時間。隨著時代的進展,從十五世紀以平歌(Plain Song)(註二)為主譜寫複音合唱,到十八世紀巴赫的這首D大調聖母頌歌,可說是此曲的一個里程碑,音樂史上的一大名作。

巴赫‧約翰‧塞巴斯倩(J. S. Bach, 1685-1750)是巴赫大家族中最有名的一位,被尊為「音樂之父」,然而,在當時他卻不是很得意的。十歲
即成孤兒,在月光下抄譜,步行三十哩去聽一場音樂會等等力爭上游的故事相信大家耳熟能詳;雖然他沒有念大學,但認真的生活與工作態度,強烈的求知慾,使他廣納音樂掌故,融會貫通,創造了一個他自己的宇宙。他的音樂有數學及結構性,平衡對稱的美正是他的時代——巴洛克的精神。他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四十八首)是一個典範,為和聲學譜寫了新的語言。巴赫堅信音樂是神性的表達,他的音樂與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巴赫於1723年上任萊比錫聖湯馬斯大教堂的音樂總監,當年的聖誕節及發表了這首聖母頌歌,其中還夾雜著四首聖誕歌曲。當時是用降E調寫的,但在1730年他改寫成D大調,去掉四首聖誕歌曲,並改寫管弦樂部份,而成為巴赫最精純且充滿歡樂氣息的傳世之作。

聖母頌歌的詞分十節,十二句,巴赫將之作成十二首,但並不照原詞的分句法,而以更注重歌詞意義表現上的需求來區分。其中不乏巴洛克時期字畫效果(Word-Painting)的展現——也就是用音型來傳達歌詞的意義,如「天堂」用上昇的音階,「死亡」用下降的音階,「流水」用反覆的音型等等。

第一首他以明亮快活的前奏及五部合唱宣告節慶的氣氛,及用靈魂頌揚上主的熱情。第二首用次女歌音向上琶音的字畫方法顯示心靈歡躍於天主。第三首用下降音型及柔音管(Oboe D'amore)這種比雙簧管低一個小三度的樂器來演奏d小調的卑微情節(請參考歌詞)。第四首以大合唱唱出世世代代的稱頌,是連續第三首的後段,緊密的模仿樂句讓人有目不暇給之感(各聲部交相進入音階上行的主題),後段則以提前進入的手法讓曲勢更行激烈。第五首的頑固低音(Ostinato)(註三)伴奏讓男低音展現「大能大事」的奇蹟顯得更順暢,第六首的女低音及男高音的二重唱高貴地唱出慈愛的情操,第七首D大調的「運用手臂施展大能」大合唱,他又運用男低音的頑固低音表現「大能」的力量,而最後在複音的「擊潰」聲中以不和諧的減七和弦及慢速的結尾來描寫內心驕傲的人。

第八首男高音「推下權貴」用下降音階,「提拔卑微者」用上昇的華彩(Colorauras)樂段來表現。第九首的女低音獨唱「使飢餓者飽餐」也是以樂團較空泛的配器及低音撥奏的方式呈現,與前一首的對比非常巧妙。第十首的女聲三重唱「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則在樂團低音部份以古老的聖母頌歌葛麗果聖歌版本為固定旋律(Cantus Firmus)(註四)。接著,是表示信心的賦格大合唱——第十一首「正如應許了」,進入儀式的讚美詩(Doxology)段落。最後一首「光榮歸於父」,巴赫以廣大自由的空間去發展一連串的上昇含三連音的音符及附點的和弦,同時伴奏回到明亮的節慶氣氛,最後一段「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阿門。」則是回到第一首的型態,D大調3/4拍子及節奏,都與第一首相似,以求統合整曲。

綜觀巴赫的整首聖母頌歌,不論在調性、音樂結構的運用、人聲樂器配置、字畫的表現、和聲變化及人性的表現等等均是上乘之作,值得細細品味。

註一  三大頌曲為:聖母頌(Ave Maria)、聖母頌歌(Magnificat)、及聖母哀悼曲(Stabat Mater)。
註二  平歌(Plain Song)又稱素歌,由十三世紀葛麗果聖歌而來,為古
希臘單旋律之歌曲。
註三  頑固低音(Ostinato)是指一清晰的樂句終貫一首作品或一段樂曲
,作持續不斷的重複,通常在同一聲部(如低音)且是同音。
註四  定旋律(Contus Firmus),指一個已存在的旋律(如某一首葛麗
果聖歌)加上合乎對位法的聲部後發展為一首複音音樂的基礎。通常出現在男高音部,且以長音符來對照其他聲部的變化。。

第八首男高音「推下權貴」用下降音階,「提拔卑微者」用上昇的華彩(Colorauras)樂段來表現。第九首的女低音獨唱「使飢餓者飽餐」也是以樂團較空泛的配器及低音撥奏的方式呈現,與前一首的對比非常巧妙。第十首的女聲三重唱「扶助了他的僕人以色列」則在樂團低音部份以古老的聖母頌歌葛麗果聖歌版本為固定旋律(Cantus Firmus)(註四)。接著,是表示信心的賦格大合唱——第十一首「正如應許了」,進入儀式的讚美詩(Doxology)段落。最後一首「光榮歸於父」,巴哈以廣大自由的空間去發展一連串的上昇含三連音的音符及附點的和弦,同時伴奏回到明亮的節慶氣氛,最後一段「起初如何,今日亦然,直到永遠。阿門。」則是回到第一首的型態,D大調3/4拍子及節奏,都與第一首相似,以求統合整曲。

綜觀巴哈的整首聖母頌歌,不論在調性、音樂結構的運用、人聲樂器配置、字畫的表現、和聲變化及人性的表現等等均是上乘之作,值得細細品味。

註一  三大頌曲為:聖母頌(Ave Maria)、聖母頌歌(Magnificat)、及聖母哀悼曲(Stabat Mater)。
註二  平歌(Plain Song)又稱素歌,由十三世紀葛麗果聖歌而來,為古
希臘單旋律之歌曲。
註三  頑固低音(Ostinato)是指一清晰的樂句終貫一首作品或一段樂曲
,作持續不斷的重複,通常在同一聲部(如低音)且是同音。
註四  定旋律(Contus Firmus),指一個已存在的旋律(如某一首葛麗
果聖歌)加上合乎對位法的聲部後發展為一首複音音樂的基礎。通常出現在男高音部,且以長音符來對照其他聲部的變化。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