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曲 名 | 雅各的兒子 |
外 文 曲 名 | Jaakobin isot pojat |
作曲/編曲家 | Pekka Kostiainen |
原 文 歌 詞 |
Ruben, Simeon, Leevi, Juuda, Dann, Naftal, Gaad, Asser, Isaskar, Sebulon, Joosef ja Benjamin. Jaakobin poikia, kaikki.
|
中 文 歌 詞 |
呂便、西門、利未、猶大、但、拿弗他利、迦得、亞設、以薩迦、西布倫、約瑟,以及便雅憫。以上這些都是雅各的兒子。 |
樂 曲 解 說 |
《雅各的兒子》(Jaakobin Isot Pojat, 1984) 原本寫給同聲合唱,科斯帝艾寧(Pekka Kostiainen, 1944 )在1984年以更為現代的作曲手法,改編成混聲合唱作品。此曲有著前衛聲響與炫技色彩,成為國際間合唱比賽的熱門曲目。科斯帝艾寧與繆西卡室內合唱團, 曾在匈牙利巴爾托克國際合唱大賽中演唱此曲,並獲得混聲合唱組銀牌的佳績。根據舊約聖經記載,雅各是猶太人的祖先,當雅各在異鄉興旺發達後,率妻兒返鄉, 途中忽然有一人來與之格鬥,雅各獲勝,那人其實是一位天使,他便向雅各祝福道:「你的名字不要再叫雅各,要改為以色列 (Israel),因為你與主格鬥得了勝利」。雅各在埃及住了十七年之後,以147歲的高齡去世,臨終前一一祝福十二個兒子,也就是後來以色列的十二個支 派。 《雅各的兒子》一曲,歌詞便是雅各十二個兒子的名字:呂便(Ruben)、西門(Simeon)、利未(Leevi)、猶大 (Juuda)、但(Daan)、拿弗他利(Naftal)、迦得(Gaad)、亞設(Asser)、以薩迦(Issachar)、西布倫 (Sebulum)、約瑟(Joosef),以及便雅憫(Benjamin)。樂曲結構大致可分為四個段落,以現代作曲手法創作,將混聲合唱分為八個聲 部。首段以聲部依序朗誦唱人名,以人聲點描出二度堆疊的強烈音響。然後聲部逐漸增多,男聲、女聲交錯和聲式地架構出不同的三和絃,最後逐漸節奏統一,以七 部的大三和絃結束。第二段的織度較薄,女聲念唱人名、男聲則是連續平行六和絃的進行。第三段則有偏像空間的記譜手法,在指定秒數內,將同一個名字將由低聲 往高聲,或由高聲往低聲地在聲部間接力頌念;或是每個聲部一句念出一個名字。末段的手法與首段相似,最後從最低聲部往上二度疊合一個八度C大調音階的音 羣,震撼地作結。 |
貢獻者 | 台北室內合唱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