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曲 名 | 木炭畫上的樹 |
外 文 曲 名 | Hiilellä Piirretyt Puut |
作曲/編曲家 | Pekka Kostiainen |
原 文 歌 詞 |
|
中 文 歌 詞 | |
樂 曲 解 說 |
《木炭畫上的樹》(Hiilella Piirretyt Puut , 1988) 是科斯帝艾寧(Pekka Kostiainen, 1944- )受「于維斯屈萊室內合唱團」 (Jyväskylä Studio Choir) 之委託,為其創團二十週年音樂會所寫的作品。全曲並無特定歌詞,僅以母音變化呈現動聽的旋律及透明的和聲,透過純粹的聲響描繪芬蘭森林在不同季節與氣候中 的景象。 此曲運用許多上、下行如拱型一般的音階旋律,並以六八拍子的舞曲節奏呈現;科斯帝艾寧並常各聲部一分為二,以卡農方式展 現,宛如樹枝被風吹拂著左右搖曳。音樂的結構大致可分為三個段落:首段由男低音聲部在G上的持續低音開始,有如穩固的大地。而後男高音、女中音於其上以復 古的弗里吉安 (Phrygian) 調式,從降E基礎音上展開旋律,氣氛較為晦暗,待女高音聲部明亮的高音出現,瞬間將陰霾一掃而空,轉為G音上的五聲音階音響,透明清澈;第二個段落主要由 D音上的多里安調式音階 (Dorian) 為基礎,由男低音聲部開始後,高音聲部逐漸模仿進入。接著,各部音階爬行的幅度變窄,樂句的交織越趨密集;縱向和聲連續平行七和絃的音響,加上較快速的節 奏感,使音樂氣氛逐漸緊湊且建築段落的高峰,好似一陣強風或暴雨,樹梢劇烈搖晃的景象。而後,音樂回到段落開頭的多里安調式音階,聲部間僅作下行音階的模 仿,強風吹拂過後再度回歸平靜。接著,男低音再度帶出持續低音G,進入第三個段落。科斯帝艾寧似欲描述雨過天晴大地的復甦,男高音與女中音逐漸由低音發 芽,女高音則是再度翔詠歌歡的鳥類。各聲部以似低限主義 (Minimalism) 的手法,不斷各自重複相同的音型、節奏,呈現深根的樹林、微風低喃、平靜祥和的景色。 |
貢獻者 | 台北室內合唱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