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我要上傳歌詞翻譯/解說

Lux Aeterna

Lux Aeterna
中 文 曲 名永恆之光
外 文 曲 名Lux Aeterna
作曲/編曲家György Ligeti
原 文 歌 詞

 

Lux aeterna luceat eis,
Domine cum sanctis tuis in aeternum, quia pius es.
Requiem aeternum dona eis,
Do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

 

中 文 歌 詞

 

願祢永恆的光照耀他們,
主啊,和主的聖徒們在一起直到永遠,因為祢是仁慈的。
請給死者永遠安息吧,
主啊,願祢永恆的光照耀他們。

樂 曲 解 說

 

出身匈牙利猶太家庭的李格悌(György Ligeti, 1923–2006),早期創作受作曲家巴爾托克、史特拉汶斯基影響,1956年離開布達佩斯,前往德國「科隆電子音樂研究室」任職,大量接觸序列音樂與 電子音樂等新穎創作手法,並與史塔克豪森(Stockhausen)以及幾位前衛派(Avant-Garde)作曲家密切往來。受到德國樂壇新風氣影響, 李格悌的創作思維徹底跳脫以往框架,不再將重心放在旋律、節奏與和聲發展上,相反改以電子音樂大方向的構想編排樂曲,創造出獨具個人特色的音樂織度與音響 色彩,作品原創性相當受樂壇重視。導演庫柏力克(S. Kubrick)因喜愛李格悌作品的特殊氛圍,1968年在電影「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中即使用李格悌的管弦樂曲《氣氛》(Atmosphères, 1961)與合唱曲《永恆之光》(1966)作為配樂,兩部作品也因此成為史上相當經典之電影曲目。

《永恆之光》是李格悌1966年受德國斯圖加特歌唱學校委託創作,歌詞取自安魂彌撒(Requiem Mass)中的「領主曲」(Communio)經文,曲子編制包含十六個聲部,無伴奏,是李格悌創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在《永恆之光》中,李格悌採用 「卡農」手法讓各聲部以相同的音高序列先後行進,保有聲部間的連貫性,有趣的是,各聲部又以三連音、五連音與十六分音符等不同節奏型態出現,在不斷交錯的 不規則拍子,和時而和諧、時而不和諧的微複音音樂(micropolyphony)與音堆(tone cluster)聲響中,聽眾只能感受到曲子整體寬廣、連綿不絕的模糊音響,而無法分辨某聲部清楚的旋律走向。《永恆之光》中的微複音音樂 (micropolyphony)概念是李格悌典型的創作手法,各聲部在水平流動中並不會突然轉換和聲,而是如雲霧般緩慢又細膩地與其他聲部融合,逐漸轉 換成另一種新的音樂聲響,這種多層次的聲部重疊交錯運動,賦予了《永恆之光》一種既靜態又複雜的聽覺美感。

《永恆之光》可分作三部分,第一部分歌詞為「願祢永恆的光照耀他們」(Lux aeterna luceat eis),女高音與女低音雖在相同音高上開始全曲,卻因不斷交錯的節奏構成厚薄濃淡不同的音響效果,隨後聲部間的音程開始出現細微變化,產生更多流動性, 男高音在此段後半加入並演唱女聲音域。第二部分歌詞為「主啊,和主的聖徒們在一起直到永遠,因為祢是仁慈的」(Domine cum sanctus eis in aeternam, quia pius es. Requiem aeternum dona eis),由男低音三個聲部以假聲高音唱出「主啊」(Domine)一詞,象徵「三位一體」的聖父、聖子、聖靈從天堂降下,歌曲音色變化更豐富,也是本曲 首次出現的垂直「音堆」聲響。男高音緊接著加入,而後女聲聲部唱出「安息」(Requiem),十六聲部此時一同出現,將全曲帶入最高點。第三部分歌詞為 「主啊,願祢永恆的光照耀他們」(Domine et lux perpetua luceat eis),男低音在正常的低音域唱出「主啊」(Domine),其他聲部陸續加入,女高音在高音Si上以長音值唱出「光亮」(Lux)一詞,隨後交錯的節 奏律動趨向平靜,各聲部一一淡出,樂曲最終結束在七小節的靜謐休止中。

貢獻者台北室內合唱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