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文 曲 名 | 松鼠 |
外 文 曲 名 | Laulu Oravasta |
作曲/編曲家 | Einojuhani Rautavaara |
原 文 歌 詞 |
Makeasti oravainen makaa sammalhuoneessansa, |
中 文 歌 詞 |
小松鼠甜美地睡在佈滿蘚苔的窩裡; |
樂 曲 解 說 |
〈松鼠〉選自《柳樹陰影下》(Halavan Himmeän Alla, 1998) 組曲,歌詞出自芬蘭文學之父阿爾克斯‧基維 (Aleksis Kivi, 1834-1872) 的詩作。阿爾克斯是十九世紀在芬蘭提倡民族意識的先驅之一,並撰寫第一本芬蘭語小說。在芬蘭獨立後,阿爾克斯被視為芬蘭文學之父,其雕像矗立在全國各國家 劇院之前,且每逢芬蘭國家紀念日,必有劇院上演他的作品。勞塔瓦拉(Einojuhani Rautavaara, 1928-)為推崇這位名家,曾在1995-96年間以其生平為題材創作小型歌劇《阿爾克斯‧基維》(Aleksis Kivi)。混聲合唱組曲《柳樹陰影下》,則是勞塔瓦拉在1998年,自此歌劇中選了三首獨唱曲改編而成。 〈松鼠〉是組曲中的第二首,內容描述松鼠高枕無憂地安睡於樹梢與天窗邊,避開紛爭與迫害。阿爾克斯並在詩句中或羨慕、或嘲諷地自述著,他期盼能同松鼠一般 地居高臨下,置身於世俗紛擾之外。勞塔瓦拉在創作上遵循詩詞的結構,音樂因此依照四個詩節分為四個段落,再以四小節的尾奏作結。 樂曲一開始,由男高音聲部起首吟唱第一個詩節,以上行五度接下行四度的動機展開約十小節、悅耳且頻繁變換調性的橫向主題旋律。其餘聲部則縱向和聲式地,以 綿綿不斷的四分音符馬達節奏,帶出連續平行三和絃、七和絃構成的色彩變化,也替男高音聲部預備瞬間轉調的舞台。接續的三個詩節也運用相同的手法譜寫,橫向 旋律依次出現在女中音、男低音及女高音聲部。若忽略前後順序,而將這四次主題旋律的第一音,按照高低聲部縱向排列,可發現勞塔瓦拉精密的設計:男高音的B 音、女中音的F音、男低音的E音、女高音的C音,相鄰兩部皆為五度關係,呼應著蘊含五度、四度關係的主題旋律。在第四個段落,勞塔瓦拉將女高音聲部再以分 部,以甜美的二重唱帶出高音域的主題旋律,好似詩節內容中愉悅輕快的鳥鳴在天窗邊迴繞。此時,男高音與男低音共六次同音反覆著喚小松鼠,如搖籃曲般地哄著 松鼠入睡;最後,音樂回歸平靜祥和,如歌詞所言,將松鼠帶進夢想的世界。 |
貢獻者 | 台北室內合唱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