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指揮家~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 1912-1996)

發表日期: 2023-04-10

大指揮家~傑利畢達克(Sergiu Celibidache, 1912-1996)

傑利畢達克出生於羅馬尼亞,父親是地方行政官,他在家鄉學音樂,就學於巴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於1936年就讀於柏林音樂學院學習作曲與指揮,然後於柏林大學學習哲學與數學相關課程,後來接觸的禪宗佛教對他有深刻影響。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德國百廢待舉,傑利畢達克接任柏林愛樂管弦樂團指揮,為此樂團注入嶄新活力。戰後的福特萬格勒被剝奪演出權,直到1947年才恢復指揮之身,重回柏林,與傑利畢達克共同管理柏林愛樂,這幾年的共同工作,傑利畢達克受福特萬格勒影響很深。1954年福特萬格勒逝世,柏林愛樂聘請卡拉揚為終身指揮,傑利畢達克也因此離開此團,遊走各地擔任著名樂團指揮,直至1992年於卡拉揚離世後,他重歸柏林愛樂指揮布魯克納第七交響曲,柏林愛樂在他的棒下頓時改變卡拉揚時期的音色呈現。傑利畢達克於1977年直至離世,擔任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在此長達約20年的時間,他使此團成為世界級樂團。

傑利畢達克的音樂潔癖極高,他無法容忍自己所聽到的任何瑕疵,必挑戰樂團的潛力,所以經常練到團員可忍受的極限,除了排練,他還要團員領悟樂思且精進地琢磨技巧!
他說:「排練是要說一連串的No,最後可能會說Yes。」。
他說:「如果音樂等於音符的話,那就出類拔萃了。」(我覺得先決條件是“好作品”)
他還說:「音樂沒有美醜之分,只有存在與否,為了讓音樂從聲音表現出來,你必須專心地長期工作,與其滿足半瓶醋或中等水準,倒不如不做。」

傑利畢達克認為音樂演奏的最重要條件就是空間感與聽眾無言的互動,若缺了這些元素,音樂就失去生命,若再經過錄音室的剪輯,就失去音樂原有時空的呼吸與韻律。他排斥錄音,説:「聽唱片就好像帶一張碧姬芭杜的照片上床。」,「音樂儲存在唱片就像罐頭裝青豆一樣,特殊的芬芳都失去了….」。這是傑利畢達克對錄音的看法,即便如此,各唱片公司還是發行他的唱片喔!

曾經與朱元雷在維也納金色大廳看傑利畢達克指揮慕尼黑愛樂管弦樂團排練布魯克納交響曲,他排練時冷靜又仔細,弦樂極整齊且具內在歌唱性,管樂準確又柔暖,緩慢樂章在他極簡潔的肢體語言奏出深刻的穿透…我與朱元雷被吸引著,完全忘了時間的存在!排練結束,傑利畢達克離開,但卻發現兩位法國號演奏者自行合奏練習,我當時納悶:「都已經這麼和諧了,還有什麼要練?…」,但是就在他們一次次的二重奏練習中,我深刻體悟--“完美無止盡”。那兩位法國號手合奏的景象與聲音,永遠留在我腦海,“敬業”二字更深植內心!

時常在想~~
如果指揮發現團員不夠敬業而影響練唱,怎辦?那就想辦法讓他們敬業。
如果發現大部分團員都不敬業,怎辦?那可能是指揮自己的問題,就趕快相互捨棄,各自尋找自己生命的另一扇窗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