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衛音樂的多樣色彩~Nono / Boulez

發表日期: 2021-09-13
前衛音樂的多樣色彩~Nono / Boulez

盧梭落 (Luigi Russolo, 1885-1947) 於1913年發表的《噪音的藝術》一書中提出「噪音」是音樂的概念,嶄新的美學也隨之發展。作曲家可以採用大自然中的任何聲音或是日常生活中的聲響納入音樂創作中,可以原音重現,也會運用電子技術產生速度變化或是音效的處理產生新的聲響。此電子音樂與具象音樂的自由運用,更深入探討「聲音」的意義,也在結合「非音符」的領域,創造另一個形而上的美學思想。


 
諾諾 (Luigi Nono, 1924-1990):義大利作曲家,作品運用了各種現代的可能性,或許多人不習慣他的前衛,我是很喜歡他的作品,以下三個作品的色彩都不同!
1.《斷片-寂靜,致迪歐提瑪》(Fragmente-Stille, an Diotima):於1979/80年間創作的弦樂四重奏作品,此作品雖是用傳統的編制,但卻沒有傳統弦樂四重奏的特色。在作品中,弦樂的音色、音量、音區與技巧表現方式,以及節奏與速度的搭配,並且在大量弱音量、延長記號與休止符的運用下,呈現出靜默細緻的聲響氛圍,非常獨特。此作品“斷片與寂靜”,是時間與空間中的聲與靜,有與無。

 
2.《燈火通明的工廠》(La fabbrica illuminata, 1964):這是收集工廠的噪音與工人的聲音,經過電子處理,再添加一些合成的聲音,以及女高音獨唱與合唱團的聲音的作品。此人聲,電子與具象音樂的結合,聲響非常前衛,或許有人會覺得很刺耳難聽,或許也有人會覺得充滿無可預知快感!
 
3.《飄零之歌》(Il Canto Sospeso 1956)強調語言的色彩,在第九樂章的合唱部分,依音節而分解歌詞,將它分置於各聲部,讓歌詞的音節在不同聲部中產生多重色彩-時間與空間的色彩。
 記得以前在維也納音樂院讀書時,參加的合唱團演唱由阿巴多指揮維也納愛樂的諾諾的作品。當時最大的印象就是音響特殊,真是難唱!為何?因為音程跳耀,毫無調性,常常是休息很久之後,突然間要在現代聲響的樂團中進入,但是樂團的音與合唱團似乎沒什麼可依據的,彼此間只有“無調性音程”。當時排練與演出的情景,歷歷如新,其實還蠻喜歡的!


布列茲 (Pierre Boulez, 1925-2016):法國作曲家/指揮家。
出生於工程師家庭,數學很好。在巴黎音樂院師事梅湘,後來認識作曲家萊布維茲 (R. Leibowitz) 接觸十二音列與系列音樂作曲法。他的創作探索音列主義與無調性音樂。因為他所創作的作品前衛,大部分指揮不願意發表他的作品,所以於1958年開始自己指揮,指揮自己與其他當代作曲家的音樂。
 
精準詮釋,是布列茲極大的特色!一部艱澀的現代派作品在他手裡就顯得非常簡單清晰,他總共獲得26座葛萊美獎!以下兩個作品都是布列茲的經典作品。
 
1.《無主之槌》(Le Marteau sans maître,  1953-1955):選自法國超現實主義詩人夏爾(René Char, 1907-1988)的三首詩作為歌詞,由女低音與六位演奏家在全曲中交替出現。此作品由各種各樣少有的音響構成,語詞,人聲旋律,以及樂器音效呈現新奇的互映與平衡。
2.《重重疊疊》(pli selon pli, 1957-1962),此作品將象徵主義詩人馬拉梅的詩歌的意蘊與音樂互動呈現,閃爍的色彩與游離的音響在無調性中,充滿自由思想空間。
 
Eclat / Pierre Boule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