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1943)兩首合唱作品

發表日期: 2021-04-19
俄國音樂家拉赫曼尼諾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1943兩首合唱作品
 
拉赫曼尼諾夫在小的時候時常與祖母一起到鎮上的教堂,東正教儀式與音樂陪伴他成長也影響他的音樂創作。
拉赫曼尼諾夫於1913年寫道:「教堂的鐘聲響徹於俄羅斯所有城市,從諾夫哥羅德、基輔到莫斯科。」「鐘聲伴隨每位俄羅斯人從童年走到墳墓,沒有一位作曲家可以擺脫它們的影響。」他也說,「如果我的作品真的曾讓鐘聲觸動人們的情感共鳴,那是因為我的大部分人生都是在鐘聲迴盪的莫斯科度過。」
 
~~「鐘聲」及「教堂聖歌」在他的創作佔有重要的影響。
 
《徹夜禱》(All-Night Vigil)-我們常用《晚禱》(Vespers)稱此作品,創作於1915年,是拉赫曼尼諾夫非常有名的合唱作品,以近代的和聲與俄羅斯東正教會深刻的內涵闡述創作本質。此作品由15首曲子組成,樂曲包含中世紀俄國的「茲那曼尼」聖歌,基輔聖歌,以及希臘正教聖歌形式,以及拉赫曼尼諾夫的自由創作,以無伴奏混聲合唱,平穩的旋律與聲部結構,表達對上主的祈禱,虔誠澈靜的人聲蘊藏的滲透力,在弱音中似乎看見東正教堂頂端撒下透明的永恆之光,在厚實的強樂段感受天地迴響間的人類渺小。聆聽《徹夜禱》,常會讓自己“呆坐”著,似乎無思考,其實是「心靈的對話」。
 
(徹夜禱與晚禱其實是不同的:是星期六夜晚舉行的禮拜儀式,包含晚禱,晨禱與早課。晚禱是每日點燈時分或下午六點的儀式。)
 
《鐘》(The Bells)是創作於1913年的合唱交響曲,由女高音、男高音、男中音獨唱,大編制的合唱團,以及管弦樂團所寫的樂曲。共分四個樂章,表現人類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出生(第一樂章:響亮的銀色鐘聲),經歷婚姻(第二樂章:金色鐘聲),憤怒 (第三樂章:刺耳的鐘聲),死亡 (第四樂章:悲慟的鐵鐘)。第四樂章由寂靜的弦樂開始,銅管奏出象徵死亡的旋律,然後是男中音獨唱則唱出死亡的宣示。在這個樂章中,拉赫曼尼諾夫雖也使用了「末日經」的動機,但樂曲最終從對於死亡的不安轉向大調,在大調聲響中,死亡在主的恩典中昇華,獲得永恆的救贖。
 
演唱俄國合唱作品是我們很難勝任的,為何呢?除了民族內涵差異以外,聲音組合就是難題!俄羅斯有很多低音歌手,而穩固的合唱聲響建築需要渾厚的男低音與女低音,就以《徹夜禱》來說,合唱團的男低音必須非常自如地唱出飽滿低音Do以穩定支撐作品合唱美學,這對俄國合唱團不是難事,因為他們有很多低音歌手,但對於我們的合唱團是不容易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