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重,台灣音樂教育上舉足輕重的大師,然而,翻開台灣音樂史卻僅以「重要」一詞簡單帶過,透露著他溫蘊低調的行事作風。
1920年出生,1941年自東洋音樂專科學校學成歸國的李君重老師,每個學生提起他,總是以「英國仕紳」形容之,日本的求學歷程、加上其指導老師為英國西敏寺詩班指揮,李君重老師適切地糅合了日本文化的內斂穩重、英國文化的翩翩風采,他溫暖的性格讓每一位學生都難忘大師風采。
溫而不厲的他
溫婉、秀雅,現已屆耳順之年的郭靜惠老師,二十幾歲就跟隨李君重老師學習聲樂,她記憶最深刻的是李老師的謙虛,電話那頭,她柔和地笑著描述恩師:「他總是特別要求我們要謙虛,常常掛在嘴巴上的一句話是『人家誇獎你時,就要小心,免得驕傲跑出來』。老師是個內斂的人,上課絕對準時,遇到有學生遲到,他雖然不高興,卻不會表現出怒氣;過去常為他伴奏的外國宣教士任師母,每次碰到這種情形,總會幽默地勸他『遲到的人是自認為已經很好了,知道自己還不夠好的人就會準時來。』」
聲音開朗、精神奕奕的台中東園國小校長趙景惠,民國66年退伍後才開始跟著李老師學習聲樂,「李老師不用罵人的方式教學,可是我當時卻很怕老師,因為自覺努力不夠,愧對老師。老師的教學態度深深影響我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
小學六年級就開始跟著七十高齡、爺爺般的李君重老師修習聲樂的蕭念慈,今年才26歲,已開始音樂教育工作的她,還兼具研究生身分,她快樂回憶著:「李老師人非常好,他很疼愛學生,總是以讚美來鼓勵學生,當你唱得好時,他會跟著飛揚起來;若是做得不好或不對,他也只是清清淡淡地指正,可是在他溫和的話語裡,還是可以聽得出嚴厲。有時老師教了一個段落,會叫我去看電視放鬆,目的是讓我忘掉剛剛錯誤的挫敗感;有時老師會給我喝加了白蘭地的咖啡,因為熱熱的比較好發聲,那時我才小六,卻特別愛喝老師的咖啡。有時我人不舒服,老師會和煦慈愛地跟我說『好,寶貝,不要唱了!』我覺得老師真像我的爺爺。」
寥寥數語的推崇,勾勒出李君重老師的教學方法及態度,由於在發聲技巧的精深研究,讓許多學生慕名而來,但李老師最重視的是學生的學習意願,只要學生願意學,即使不收取任何費用,李老師也會盡力培育,彷彿對他來說,人生最快樂的一刻就是看到學生因歌唱而喜悅的瞬間。
宗教家的他
身為虔誠的基督教徒,李君重老師為教會音樂奉獻良多,像是彰化聖歌隊、台中聖樂團等等,都在他的訓練之下,一步步打造其成為能夠正式演唱《彌賽亞》、《創世紀》等神劇,以及《伯利恆》等清唱劇的著名合唱團體。他所帶領過的合唱團不計其數,因為李老師相信,音樂能夠感動人心,與神靠近,而不論是栽培學生或是訓練合唱團,都是為神培育音樂人才,即便學生本身並非教徒,但李老師相信音樂能為一個人人生帶來的收穫無法度量。
對宗教發自內心深處的虔敬,成了李君重老師生命拼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處世嚴謹的他,卻把深深的感情釋放在他對音樂及教學的展現裡,本身並非教徒的蕭念慈非常喜歡李老師帶著她唱宗教歌曲,演唱時的感覺深切,彷彿『靈魂深處』不再只是字面上的形容詞,而是真的可以感覺到音樂的力量在歌唱過程中透入心裡,讓整個心裡充滿電流,她說:「我想,這是來自於李老師對於宗教與音樂那份熱情的強烈結合,才能讓我也引起同樣的共鳴。」
堅持的他
溫暖的個性下,李君重老師依然擁有藝術家的特性——堅持,他對於音樂的詮釋非常堅持,對於音樂基礎的扎根也非常堅持,一如他對音樂教學的那份熱誠,也堅持數十年不變。李老師常常告訴學生,音樂的生命力源頭是演唱者的詮釋,如果缺少演唱者本身的的加入,音樂就滯留不前;在音樂的學習中,不免要大量參考其他演唱者的演唱,當然聽到很棒的詮釋可以欣賞讚嘆,但不可因此而忘記自己的風格和自己的詮釋。
「李老師總會讓我挑戰自己的極限,可是每次參加大型比賽,老師幫我選擇的曲目,都是依我當時實力所能勝任的最高極限。選擇一首在我實力最上限的曲子,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挑戰極限,比賽不再只是比賽,對我來說每一次的挑戰都是成就感與自信的來源。老師對發聲方法的指導與示範,常常讓我很容易明瞭,但因為我起步得晚,有時也會覺得難以明白,老師總告訴我『現在不懂沒關係,可以去想像』譬如頭腔的發聲位置,現在我也教導學生去想像,我跟學生說:想久了就是你的了。」趙景惠校長認為,李老師對於音樂根基的重視與堅持,讓他即使較晚進入聲樂領域,也可以把音樂深植於自己的教育理念中,甚至影響他後來在教育生涯中推動了一連串的音樂教育扎根工作。
學生眼中的他
在蕭念慈眼中,外表挺直、整齊、嚴謹的老師,其實內在是充滿熱情的,這從他的選曲多為浪漫派作品即可看出。在李老師的音樂中,可以聽出他的感情、尋到他不輕易表現的一面。他用生命與熱切所表達的音樂,成了與學生互動、坦誠交心的管道,當他的音樂流竄在學生的耳腔、心裡,學生了解到的不再是平日諄諄善誘的師長,而是一個發光發熱的生命體正急切地綻放力量,也因此,師生間的互動不再隔著軀殼與理智,卻是藉著旋律赤裸以對。當學生們如此直接地感受到老師的愛與關懷,師生間的連繫起了旁人無法想像的化學變化,相信這就是何以這幾位受訪者一談起李老師,話語間總是止不住驕傲、濃洌的感情,以及滿溢的懷念。
師生之間的情誼可以深厚到什麼地步呢?四年多前,82歲的李老師子女都在美國,師母過世後,他獨自一人居住在彰化,現居台中的郭靜惠老師及趙景惠、廖明昆兩位校長總是會抽空去探訪李老師,並輪流陪伴日漸年邁的他外出就醫,這樣溫暖的師生情誼,是這個世代的人難以明瞭的,畢竟,能與老師心靈交流且相伴數十年的學生不多,能讓多數學生不間斷感佩與付出數十年的老師也屬稀有。
幾位受訪者皆投身教育界,他們認為自己就是李老師種下的樹,努力在教育界裡結果,「李老師真正做到有教無類,只要學生願意學習,他就盡心盡力教;這點讓我很感動,所以在我的教學裡也是如此,只要學生不放棄,我就願意一直教下去。」蕭念慈的碩士論文題目為「李君重之生平及其作品研究」,她不斷強調:「老師不只是我的典範,他也是全台灣都應該知曉的音樂教育家。」
李君重老師一生培養的學生非常多,舉個例,他的學生中拿過台灣區音樂比賽聲樂項目冠軍的就超過二十人,他對台灣的音樂教育貢獻實在是數一數二,但是台灣社會對於李老師的認識卻非常少,以致於在台灣音樂史的文獻中遍尋不著對李老師的翔實記錄,這點令他的學生一致感到惋惜,也激以李老師為研究題目的想法,希望能夠記錄下李老師伴隨台灣音樂的點點滴滴。
身為一個虔敬的基督教徒,李老師認為他是為神而奉獻、投身教育;對「謙虛」的堅持,內斂的他不習慣宣揚自己的成就與努力,也不會以學生的成就來增添自身的光彩;更甚者,他熱誠的最大動力不是名聲也不是財富,對李老師而言,在與學生的互信、交流之中,看著學生成長、茁壯,看著學生一一跳入聲樂的潭水,沉浸於音樂之美而無法自拔,顯然這就是他的滿足、他的快樂,也是他的動機,而文獻上對李老師事蹟的缺漏,佐以眾多學生對他的愛戴,充分說明了李老師謙退的性格與溫暖的一生。
李君重小檔案
1920年 出生於彰化縣,五歲時受基督教連瑪玉長老啟蒙音樂。
1936年 就讀日本東京東洋音樂專科學校,師事村松愛子,主修聲樂。
1941年 自日本學成歸國。
1946年 服務於各級學校,擔任音樂科任教師,持續至1982年,不曾中斷各級學校的音樂教育工作。
1947年 參加台北YMCA《彌賽亞》演唱會,此後即擔任男高音獨唱部分達二十餘年。
1955年 開始有計畫訓練彰化教會聖歌隊正式演唱《彌賽亞》、《創世紀》、《伯利恆》等神劇與清唱劇,此聖歌隊成為著名的合唱團體。
1961年 教授並指揮「台中聖樂團」前身基督教長老教會台中中會聖樂部聖樂團,開始每年定期為弱小團體募款的《彌賽亞》慈善演唱會,為中部地區基督教界一大盛事;直至赴美為止,共計位台中地區聖樂發展貢獻四十年之久。
1963〜1969年 於教學中返東京母校再進修,師事於客席教授威廉遜及其夫人,精深合唱指導及發聲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