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游昌發堅持己路 活出自我的興味

作者: 高子棋  發表日期: 2006-07-01
游昌發堅持己路 活出自我的興味
 
台灣前輩作曲家史惟亮在「維也納的音樂節」一文中提到:『維也納人得到了全世界,並未喪失自己,我們在音樂上什麼也未得到,卻正走在喪失自己的危險途中。』而其中一句籲求更是懇切:『我只想問一句話,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
 
中生代作曲家游昌發老師也有著同樣的熱情,身為外省人的他,為保存發揚台灣傳統戲曲音樂不遺餘力,他說:「台灣養我、育我,我總要為她作點什麼吧。」他為台灣文化點滴播下的種子,正在各個角落慢慢的萌芽開花。
 
改編民歌的心路歷程
1973年,游老師自維也納國立音樂院畢業後,回國任教於國立藝專(現台灣藝術大學) ,當時的系主任史惟亮先生對他說:「社會需要音樂,作曲家有義務為社會寫一些作品。」於是他開始把一些民歌改編為合唱曲,例如新疆民歌〈送我一枝玫瑰花〉,現在還有合唱團在演唱。
 
那些年間,老師因緣際會帶了個無伴奏的合唱團,每週要花兩天準備帕勒斯提那(Palestrina)等作曲家的作品,對合唱曲也有了更深的認識,他形容當時年輕且初接觸合唱領域的自己,對那些作品的感覺像「時令的檸檬,多汁而新鮮。」
 
之後有一陣子不願意改編民歌了,因為民歌是地區人民逐漸傳唱產生的,其最自然的樣貌就是單旋律,不適用三和絃I-IV-V-I的進行,把民歌改編成合唱曲,無異是以一己之力對抗眾人的智慧,過程也就特別辛苦。後來拗不過漢聲合唱團指揮洪綺玲老師之邀,才將〈丟丟銅仔〉、〈火金姑〉等編成《台灣童謠組曲》;最近則在幫帶團的學生編客家民歌,將〈挑擔歌〉原本的柔軟小調賦予新貌,寫成黃河挑夫式的「號子」(指在工作時為減輕煩悶而哼唱的歌曲,藉助有規律的節奏來提高工作效率),既然忠於原味如此艱難,作曲家改編歌曲時不妨因應時代風格,寫出自己的況味。
 
現在—未來進行式
在新創作合唱曲方面,游昌發老師拿出〈陽關三疊〉、〈天官賜福〉兩首曲譜給我看,〈陽關三疊〉使用了古詩的吟與自由速度手法,呈現出古意盎然的氛圍,計畫寫成一組同樣古味的套曲;〈天官賜福〉的靈感則來自於北管樂,預定作出一套北管合唱曲;另外詩聖杜甫晚年心境與藝術成就的最高表現〈秋興八首〉,也希望可以完成八首現代風格的組曲;不過以上三套曲目囿於既定工作太多,老師或許只能尋覓空閒慢慢寫完了。進行中的作品則是預計2008年演出的歌劇〈桃花扇〉。
 
音樂的素養
「作音樂應有三個層次,基礎是了解曲式架構,其次是傳承,也就是培養演奏的合理習慣,最後才是加入個人的感受。」為了解釋何謂「架構」與「傳承」,游昌發老師翻開了一本厚厚的貝多芬鋼琴奏鳴曲,許多頁面破損脫落,而每頁上都有鉛筆密麻分析的和聲、曲式記號,看得出這譜經過一讀再讀的用功痕跡。
 
老師哼了一小段彈性速度的樂段後說:「快慢差不多就是如此,你聽任何大師的CD,如阿胥肯納吉(Ashkenazy)、布蘭德爾(Brendel)等人彈出來的速度也是如此,這是按照作曲家所寫的音型、和聲變化來決定的速度。」這就是傳承,要根據理 的架構來鍛鍊出良好的演奏習慣,切忌只有主觀的任意揮灑;除此之外,多聽音樂會與CD也有助於培養音樂 與品味,因為課堂上所學的知識畢竟較偏技術層面,藝術與心靈方面還是要靠真實的音樂來豐盈。
 
年輕音樂家的抉擇
談起對年輕音樂工作者的人生建議,老師的神情關注而熱切了起來。「健康」與「不窮」是最重要的兩件事,有了健康,才有體力追求藝術,老師一週運動四天,所以年過六旬,依舊身強力壯、聲如洪鐘、思慮清晰;經濟上不虞匱乏,才有骨氣,能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有餘裕可供孩子們出國唸書。藝術家過分忽略金錢的結果,也許會因 乏造成過度需要的反 ,終究對藝術本身是一種傷害。
 
此外,身為大學教授的游老師,基於自身體驗與對環境的觀察,給了一個「台灣的音樂家不要去大學裡教書」的建言。他認為:現今的社會沒有一個客觀評斷音樂家的標準,因此許多大學教授年輕時的藝術成就不錯,但教書後心力分散,少了藝術家應有的批判與反骨性格,原本的才華與藝術 彷彿蒙上一層灰塵似的黯淡無光。如游老師一般想要堅持己路的音樂家,就會異常辛苦。
 
在現實工作與藝術的權衡上,要思考「精神」、「名聲」與「謀生」之於己的意義,音樂家本身一定要重視精神價值,因為音樂的主要目的,就在於提升大眾的精神生活;不用太看重名位,所有藝術家的定位都必須歷經時空粹鍊才會成形;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財富以適度中庸為原則;有了這些觀念之後,還得非常用功地在專業及藝術上自我提升與實踐,才不負台灣這塊土地給我們的養分。
 
後記—率 而堅持
原本單純的採訪工作,在游老師真誠的侃侃而談中,成了一段收穫豐富的人生洗禮。
 
老師認真不懈,除了令人印象深刻、韋編三絕的貝多芬奏鳴曲外,茶几、座椅上隨處可見的書籍,電腦中大量的上課講義與音樂心得,在在顯示出他樂在學習的人生態度。
 
老師興趣廣泛、熱力十足,年輕時研究 劇、南北管,近年還對健身頗有心得,目前在台南女子技術學院教授「賦格」、「奏鳴曲式」、「現代音樂」、「音樂美學」、「藝術歌曲」、「歌劇」等多樣化課程,問及哪一類課程最有樂趣?老師回答:「每種都很有意思,我很容易喜歡上什麼,便一頭栽進去了。」
 
老師率 正直,談到自己的代表 作品,他表示從未、也不願整理寫過的曲子,因為過去的作曲家如巴赫(Bach)、莫札特(Mozart)等的作品都是他人整理的,藝術家應把評價留給歷史。談及部分合唱作曲者與指揮欠 專業,真正有才華的反而不受重視,同時更 少一個國家級的合唱團來提高合唱的地位,語氣又滿是感慨與無奈。
 
游昌發老師健康快樂地活出自我興味,對於同樣學音樂的我來說,無疑是以身作則的最佳典範,深深覺得一個有為的音樂家與長者應當如是,讓生命如此的豐富又充滿意義!

游昌發老師簡歷
師範畢業之後進入國立藝專音樂科,隨後留學維也納國立音樂院,以聲樂及作曲為雙主修,作曲在名師 Von Einem教授指導下,開拓了寬廣的視野。曾任國立藝術學院傳統音樂系主任,現任教於台南女子技術學院。
 
留奧歸國後,首開合唱風氣之先,成立小型室內合唱團,致力於十五、六世紀的精緻合唱藝術。之後曾指揮台北市教師合唱團、毅音牧歌合唱團、YMCA合唱團,並於民國七十年創立漢聲合唱團。
 
由於對傳統音樂的熱愛,民國七十年隨申克常先生學平劇,並深入平劇音樂的研究。作品包括大型交響樂、鋼琴、弦樂、管樂、聲樂、唱遊劇及歌劇等多種類型,如:《玉山交響曲》、《四首悲歌》(為女高音及管弦樂團)、《雙簧管與鋼琴的對話》、歌劇〈閻惜姣〉、〈王婆罵雞〉、〈和氏壁〉、〈桃花過渡〉、為兒童而寫的〈地心一日〉、〈瞎子摸象〉等、陳虛谷詩樂三十三首及編寫〈做人的媳婦〉等多首膾炙人口的合唱曲,實為台灣近代重要作曲家之一。
 
除作曲工作外,也從事著作及翻譯,著作遍及西洋音樂及中國平劇,如:「變化和絃與轉調」、「1900~1914年歐洲音樂曲式學及平劇老生西皮原板研究」、「和聲學」、「對位法及曲式學」等。基於本土音樂不振,需要更多人才投入方能重新振興,且為發揚合唱藝術中對位之美的使命,積極編寫源自民歌及南北管等本土音樂的合唱曲及合唱練習曲。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