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團的軟實力 • 之九--唱出質感
多年以前去歐洲時,感覺歐洲人不但會把房子、店面、衣服、鞋子、皮包、桌椅做得美美的,連杯盤、甚至垃圾桶也不放過,也要設計一番。如今的台灣,許多人不追求名貴,但希望穿戴得有個性;選一支筆、一本筆記本、一個茶杯要有特色;去超市買東西會帶上自己的環保袋;雖然街道上多數的招牌仍然不美觀,但是有些路燈已開始展現出有設計的式樣。顯然,這幾年台灣已經悄然往講究形式、特色、質感的方向走,不但求同,而且存異,不但存異,還要異得有品味。
形式、特色是設計師的工作,設計師用其獨到的眼光,以及對時代、生活特有的敏感性,設計出讓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設計師也同時會考慮到材料、工藝以及製作者,這些都是影響質感的要件。一件產品或作品,如果光是形式感好,色彩搭配好,但是質感不好,或是不好用、不禁用,還是上不了檯面的。
在音樂裏,作曲家就好比設計師,他已經把曲子給設計好了,後人把它的旋律、節奏、和聲、曲式以及相關的要求印在紙上,是為樂譜。對於唱奏的人來說,其乃是一份藍圖,如果不發出相應的聲響,它仍靜靜地躺在那裡;如果對照著它發出聲音,它就活了起來。有趣的是,不同的人,面對同一份譜,可能會產出全然不同的結果。
我更願意把這種不同看成是質感的不同,姑且不論誰處理的速度快或慢,某些地方大聲或小聲,誰比誰早出來或晚出來;我們想探究的是對音樂本身的消化、對歌詞的理解、以及它們的結合與表達,都會深深地影響到每個樂音的成聲、樂句的細緻度、段落的變化、風格的把握等等,這些加起來就是音樂的質感。質感好的演出讓聽者感覺到時空的脈絡與生命的流動,而不僅僅是唱奏技巧的賣弄。
西方中古時期的教堂調式音樂——葛麗果聖歌,應屬最簡單不過的單音歌曲了,可是唱過的人大概都覺得其旋律雖簡單,要唱出味道卻很難。李振邦神父曾說:「這些不依固定拍子進行的自由節奏歌曲,聽起來是一塵不染的純精神體,沒有笨重的腳步,只有熱情的祈禱,最適於表達脫俗的宗教情愫。」(節自李振邦編著《葛麗果聖歌》)。「聖歌中同時包含了短暫與持久,……透過所有的節奏與旋律的變化,卻傳達了一種持久與無止無盡的質感。」(節自《寂靜之聲——進入葛麗果聖歌的幽微境界》)。其實,每一首曲子都有類似的情況, 如果我們因為認得歌詞、 或熟悉旋律、 或聽過CD, 就認為「那還不簡單!」,那麼,答案也很簡單,我們大概就只能唱出一些沒有質感的聲音。
指揮家巴倫波因說 :「 音樂裏還是有某些東西不受時間所影響,必須讓人以一種探索揭秘之感來演奏」(節自《並行與弔詭——當知識份子遇上音樂家》)。請問:每當你拿到一首曲譜的時候,能否抱著一種探索、揭秘的態度來面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