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泉指揮之路永不停息
雖然已退休,68歲的戴金泉老師指揮與講習的行程仍然排得滿滿,很難拒絕別人邀約的他,常常南北奔波,但只要有一壺好酒或好茶,疲憊的身心頓時可以得到紓解,生活亦可歸回如常。
音樂上的善知識
戴金泉老師認為,音樂對他來說是善緣,在他一生中,遇著許多「音樂上的善知識」,這些善知識引領他一步步踏入指揮的領域。
母親的搖籃曲,對戴老師來說是非常難忘的回憶,並且,不同於他人僅是深深將母親的聲音放入內心深處思念著,他將這份回憶轉換成對歌唱的熱愛,對歌唱的熱愛則是他踏入指揮的前奏。
民國45年,戴老師在台北師範音樂科的考試中落榜,次年則同時考取台北師範音樂科與藝專(今天的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卻因當時任教兩校的沈炳光老師一席分析,而選擇了藝專。第一年的落榜、沮喪,卻因此第二年有機會選擇藝專,開啟全然不同的生命之門,人生的「得」、「失」之間,實在很難拿捏並著力。因此,「得著」,全憑善緣。
繼沈炳光老師之後,申學庸、王沛綸、蕭滋(Robert Scholz,奧地利入籍美國,當時藝專的客座教授)及李抱忱等數位恩師,先後成為戴金泉指揮之路上的指引者,他們期許戴金泉成為國內優秀作曲人才,為他尋覓各種增進專業的機會與訓練,像擴大器一般,讓戴老師為音樂的努力完全地擴展,難怪戴老師不斷感謝這一路走來,每一位「善知識」為他所作的功,亦同時以自己最誠摯的努力來回報這份相知之幸。
婦唱夫隨.相知相伴
幸運的戴金泉老師在指揮這條路上,不僅有許多良師相助提攜,還有一位在專業與家庭上都全力支持他的賢內助。每個成功的男人背後總有位偉大的女 ,甘心樂意在背後默默支持戴老師的師母陳麗香,自己同時也是一位聲樂家,並任教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因此戴老師常幽默地說:「別人是夫唱婦隨,我則是婦『唱』夫隨」。在專業上,有聲樂方面的問題,他可以請教陳麗香老師,在生活上,兩人則是相互扶持,為了各自的進修,或是為了孩子與經濟,一路走來,戴老師非常感念這位有著共同興趣的人生伴侶,及一位非常體諒他的岳母。無庸置疑,陳麗香老師的相知相伴與攜手同行,是戴老師忙碌生活中最大的精神支柱,同時也是他口中的幸運眷顧。
視野、見聞是指揮審美觀建立的重要部分
身為一個指揮者,戴金泉老師認為指揮應具備的元素有四點,第一是音樂修養,包含音樂常識、樂曲分析、時代背景與派別等等,這些音樂修養都是在建構指揮者對樂曲本身的了解;第二是個人的特 ,合群、服務精神等,其實都是一個好的指揮者所該具備的特質;第三則是進取心,進取心是一個指揮不斷精進的原力;最後是審美觀。戴老師提到,台灣合唱團興盛,但程度參差不齊,關鍵點就在於指揮,真正好的指揮應具備開闊的視野,選取外國風格的曲子時,仍需注意音樂不應侷限在翻譯歌曲,因此,指揮本身的視野、見聞也都是審美觀建立的重要部分。
戴老師自己本身擁有非常多的國際指揮經驗,像是參與維也納青年合唱團時期,有機會與世界名指揮家接觸,並與維也納交響樂團共同演出;留學期間,帶領多瑙河合唱團在歐州各地巡迴演出,該合唱團乃是由中國留學生所組成;他所帶領的實驗合唱團,參與過韓國、法國舉辦的國際合唱節,亦受邀到美國亞特蘭大參與世界合唱節的演出,大陸的演出亦時有所聞。這麼豐富的擁有開擴視野的關鍵元素,透過這些經驗,戴老師將具有台灣風味的合唱音樂,如馬水龍、許常惠及黃自等作曲家的作品帶到國際舞台上,感 了許多舞台下的國際觀眾。
整個城市都在唱歌
1993年5月帶領實驗合唱團遠赴法國參加法國南錫合唱音樂節,可說是戴老師最難忘的指揮記憶。合唱音樂節共一星期,在洛林區首邑南錫舉行,各國受邀的合唱團除了在不同的音樂廳各自演唱外,週末晚間尚有一場由四十個合唱團一同演唱的盛大音樂會。
僅僅是一個城市住入四十團合唱團成員,並不足讓當地報紙以「整個城市都在唱歌」大肆報導,這個合唱音樂節最特別之處在於,南錫全城都投入盛會。所有合唱團成員都居住在當地法國家庭中,接受一般城民的招待,平時的演唱地點不只在音樂廳,還包括醫院、 物商場等各樣的公共場所,曲目亦包含各國具代表的音樂。透過這種食宿的安排方式,整個城市充滿了音符,即使在一般家庭的餐桌上,各國合唱團成員與居民之間也產生溫馨有趣的互 。對台灣社會來說,很難想像如何規劃讓一個擁有三十萬人口的城市,在一週節慶中全數投入,不論交通、食宿或採 行 ,不只是音樂欣賞,而是整個城市都讓合唱節的每一細節進駐到每一個居民的生活裡,五天之內,南錫與合唱緊緊相繫。
南錫合唱音樂節中,戴老師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被參賽各合唱團推舉為週末晚間四十團盛大音樂會總指揮。當天,晚風吹揚樂譜,而他長袍飄逸的身影與樂曲詮釋同樣在當地人與參加的外國歌友心中留下深刻印象。次日(1993年5月23日),法國東共和報的報導這麼寫著:「台灣的實驗合唱團是最受群眾歡迎的合唱團之一。昨天在聖.艾菲爾大教堂,令人讚歎的〈聖母頌〉讓觀眾聽得目瞪口呆。一首是拉丁文,另一首是一位中國作曲家改編的。這一個聲部非常平均的合唱團還用他們國家的傳統歌曲帶給人驚喜及誘惑。這麼完美的葛利格聖歌是怎麼來的呢?當然,這跟一位留學過奧地利的指揮有關。」
向維也納看齊
在維也納求學的戴金泉老師,對於奧地利的術科教育非常推崇。在奧地利的每個城市裡都設有市立音樂院,負責掌理藝術音樂發展,小學、中學生上午在自己的學校上必修課,下午課外活 時間即可依個人興趣選擇自己想要參加的課外活 項目,喜歡音樂的孩子自然就到市立音樂院去學習。重要的是,市立音樂院等於整合了專業的音樂訓練,並將這份音樂資源與中、小學的學生共享,並不因為中、小學學生的年紀而將其摒除在專業音樂教育大門之外。
但在台灣,許多中、小學擁有自己的音樂班、音樂老師、音樂教育設備,各自為陣、獨立發展容易造成資源浪費,有些學校空有音樂設備,卻沒有足夠的學生去使用,有些地方則是粥少僧多的局面。資源難以被整合的情況下,除了重複浪費,還難以提升整體音樂素質。
因此,戴老師極希望我國能向奧地利學習,在各個城市設立統籌音樂資源的機構,不但可有助於資源分配、統一發展,同時也讓不同階段的學生都有機會接受最專業的音樂教育,只要他們有興趣;而音樂學院的學生也可以藉由這樣的機會培養足夠的教育經驗。戴老師在藝專擔任助教時,申學庸及李抱忱老師讓他擁有非常多元的教學經驗,奠定了他日後授課的基礎,就是這份經驗,讓戴老師對於教學經驗的充足十分重視,結合維也納的學習經驗,進而產生對台灣音樂教育環境的深切期許。
戴金泉小檔案
出生:1938.3.6
星座:雙魚座
身分:退休指揮家
特別的興趣:喝酒、喝茶(茶用音樂家命名)、聊天。
最喜愛的作曲家:布拉姆斯
最棒的指揮經驗:1993年帶領實驗合唱團參加法國國際合唱節,在全世界參賽的20國、40隊中,獲選為總指揮。
最放不下的夢想:師法奧地利經驗,整合音樂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