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歌手.小團體.社會學

作者: 文╱石易平  發表日期: 2006-01-01

歌手.小團體.社會學

奇怪,這次專欄的標題是什麼?小團體社會學(sociology of small group)是什麼怪東西?又跟我們愛唱歌的人有什麼關係?這次的專欄,想利用這個其實發展頗久的社會學研究,來跟大家聊聊,「人」的互 與人聲團體音樂創作的關連。

其實,在相關研究中,這種小團體的人際互 研究,已經擴張到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群體,例如開刀的時候醫師建立的醫療小組、大型公司的經營團隊、甚或社會運 的領導份子等等,在藝文團體中,弦樂四重奏團體、人聲樂團、印象畫派等等……都有可能是社會學家觀察的對象。

愛好合唱的朋友常說「口唱心和」,又說「家和萬事興」,這些日常生活的諺語,其實反應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也就是,不論是大至兩、三 人的合唱團,或是小至三、四人的重唱團體,「人際互 」與「音樂創作」其實是互相影響的。

量變造成質變
古典社會學家George Simmel在探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時,曾經提出一個相當犀利的觀察:當人們互 時,隨著團體人數的增加,人際互 的內容也會隨之改變。俗語說「三人成眾」,觀察音樂團體,我們也不難發現,大型合唱團中的人際互 與經營管理,與小型重唱團的互 ,截然不同。即使同樣是重唱團,也有人數多如重唱大賽中「重唱組」十多餘人,跟「歌手組」中四、五人的差異。例如,第一屆重唱大賽冠軍的T42重唱團,在過去積極活的三、四年中,從創團時的八人,到後來陸陸續續擴張的十多人,其中要面對的團體溝通模式、事務分工、甚至音樂創作,都會隨著參與歌手的不同,以及團體中成員性格、互動經驗的累積,不停轉變。

在小團體社會學的相關研究中,有幾點可供有心組織重唱團體,或已經有所經營的讀者朋友參考的是:一、通常團體規模越大,分工就會越細緻,組織也開始出現垂直化的傾向。換句話說,本來可能是比較民主,直接參與的溝通模式,因為人數增加,在有限的時間與精力下,無法溝通完全,甚至產生核心/邊陲的權力差異時,要小心照顧團體成員被邊陲化的可能,尤其在「唱歌」與「團務」必須兼顧的業餘團體之中,無法掌握團務決定權的邊陲團員可能因此流失了對團體的認同,甚而對參與音樂活 失去興趣,這是非常需要小心關照的時候。

之前介紹的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女聲阿卡貝拉團,便利用check-in還有集訓方式來維繫成員間的瞭解與體諒,這是一個很好的方式。而T42 是藉由「大吃大喝大玩」的娛樂活,還有兩、三天出外旅行,強化了成員間的瞭解與情感。不過,大部分的阿卡貝拉團體,人數大概不會太多,其實,這也相當符合社會學家的研究,一般而言,四、五人是我們認為最好的尺度,少於三人,容易形成「聯合次要敵人,對付主要敵人」的人際衝突,多於七人(七人團體最不被看好),良好而快速的溝通模式難以建立,未來便有分裂的可能。然而,重唱團體還需要考量到聲部平衡以及行政事務,再加上個 的差異,這些「數字模式」只能說給各位做個參考,並非唯一的解釋。

各安其職
另外一點要提供給重唱團體參考的,是團體角色的平衡,這一點對於團體的領導者來說尤其重要。台灣阿卡貝拉團體迄今都屬業餘,如果團體成員不能在自己的休閒活動--唱歌中得到成就感的認同,繼續維繫這個團體的 力也將會大大減低。換句話說,「人盡其才」,在組團前就能夠瞭解成員特 ,知道找這個人進來這個團體可以發揮他想發揮的長才,這個團體便有長久經營合作的可能,要是每個人在團體當中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並且能夠平衡、健康的運作,便能成就一個小社會的誕生。

所以,到底有哪些角色是小團體當中會出現的呢?社會學研究在這方面也提供一些有趣的想像,例如「超人」總是 促大家把事情辦完,然而這樣的成員有變成「暴君」的可能;「小丑」令團體其他成員感到愉快,吸引成員進行更多社交活 ;「精神領袖」會為團體成員帶來正面的情緒與決策,且被團體成員視為具有魅力(charisma)的領導者;「秘書」扮演為領導者和其他成員協調的角色;「中介者」則在成員有衝突時,適時出現化解危機,「派對主人」會經常帶食物赴會,相約出去玩樂,試圖減低成員間的陌生感;最後,「代罪羔羊」長久被視為「不適任成員」,經常在團體遭遇挫折時,成為眾矢之的。這些非正式的團體角色,其實不一定等同於我們在團體中的工作職銜,團長有可能是「暴君」, 也可能是「中介者」; 做最多事情的,說不定是「代罪羔羊」,這些也都會隨著個人的 格,還有團體間的互 默契(group dynamic)不停轉變,最好的狀態,除了各安其所,擁有公認的領導者、良好的溝通模式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夠形成自己的團隊文化,也就是「一組共享的規範、制度、價值,由團體成為所認可、遵守」。

團體階段(group stage)
最後要談談的,是小團體的生死。小團體作為一種社會形式,自然也有它的生命週期,大至依序分為:

(1) 形成期:此時團體還沒有發展出共享的願景,每個人在團體中的角色也都還不明朗,成員間的規範與價值都還在發展的過程中。例如,T42在籌辦第一場於伯夏瓦酒館的音樂會之前,其實尚無一個長遠的想像,僅是為了參加台大重唱比賽而形成,但因為享受有趣的練唱過程,而繼續維繫下去。
(2) 風暴期:此時團體中對於未來應該要怎麼走,甚或如何經營,開始出現不同的聲音,明顯的衝突不一定會產生,但可能藉由「忽略」或「間接」的表達,成為暗潮洶湧的狀態,「造反者」
挑戰「暴君」,「小丑」與「派對主人」居中,這個風暴期極有可能把輸家變成「代罪羔羊」,而迫使該成員進一步離開這個團體。這個過程說起來蠻黑暗的,也是許多小團體不願意談論的一面,然而,卻是重唱團體必須小心處理的階段,因為過了這個階段,便撥雲見日。
(3) 制度形成期:此時成員開始回顧團體歷史 ,並且努力形成新的制度規範,建立團隊文化的基礎,此時若能開誠布公的討論團體過去存在的問題與解決之道,便能重新建立成員間的信任,進而跨入下一週期。
(4)表現期:這個時期團體間的默契大都底定,溝通模式已經建立,衝突也能經由適當的機制化解,領導權力不再由一個人把持,而是由團體中對該事務最瞭解的人掌握,這時期,團體成員已經對彼此相當瞭解,因此角色分工也就更能夠「各得其所」,「暴君」統治變成「長老」統治,團隊文化高於一切,因此團體運作順利,能夠達成其目標。

過了表現期,學者的看法不一,有的說會分裂重組,有的說會一直持續下去,或甚至解散消失。另外,這些研究並不完全假設團體的階段一定是從一到四按順序慢慢來,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從這樣的研究便簡單的推斷某某合唱團即將「浴火重生」或是「風雨飄搖」,但是從這樣的小團體社會學,我們可以窺見自己生活中,團體的生死、人際的互 以及音樂生活的有趣連結,更重要的是,作為團體的一份子,我們因此擁有一些想像的工具,能夠更深入的瞭解,並且在每一次練唱時,適時的為自己的團體(合唱團也好,重唱團亦然)做出一點平衡與改善。別忘了,不僅「科技」始於人性,好的音樂也始終來自於人性喔!(文╱石易平)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