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紀錄大師】台灣音樂史上的要角--呂泉生寫下不凡典範

作者: 石易平  發表日期: 2005-07-05

【紀錄大師】台灣音樂史上的要角--呂泉生寫下不凡典範

他曾為光復前後貧乏的台灣樂壇帶來及時雨,
〈搖嬰仔歌〉溫馨的曲調,撫慰無數離鄉背井、被日軍徵調的百姓;
「二二八事件」時,他以〈杯底不可飼金魚〉隱藏化解仇恨的勸世心情;
五○年代社會轉型,大量人口離鄉奮鬥打拼,
〈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及時安慰了在困境中掙扎的人。
近五十年他致力於臺灣合唱教育耕耘,為兒童樂教扎根、耕耘,
呂泉生堪稱台灣音樂史上的不凡典範。


被稱為「台灣合唱音樂之父」的呂泉生,從早年採集整編福佬民歌開始,到創作與台灣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膾炙人口歌謠,再到推動台灣音樂教育及台灣兒童合唱團的發展,他集作曲、作詞、編曲、教育、指揮、聲樂等多重角色於一身,無疑是台灣樂壇這片苗圃裡,多元化耕耘的一位受人敬重的老園丁。

兼容並蓄的文化涵養
日據時期於台中神岡出生的呂泉生,是「台灣第一書庫」筱雲山莊主人呂炳南的後代,除了舉人世家的書香背景之外,父母親的基督教信仰使他有機會親近詩班;年輕時隨長輩「看大戲」也讓他一窺「抑揚頓挫的旋律與鏗鏘有力的唱腔」;隨家人旅遊日本時,呂泉生聆聽日本交響樂團音樂會的經驗,更促使他立志學習音樂,因此,在台中一中畢業後,他便毅然決然赴日留學。

這樣東西混合的家學背景與留學經驗,加上台灣五○年代以來劇烈的政治變化,時代變遷與語言的不斷再學習,使得受日本公學校教育、聽說讀寫都用日文的呂泉生,後來成為貫通日語、台語、國語的音樂家,目前旅居美國的他,甚至用英文作曲呢。

除了多樣的文化傳承以外,呂老師一生擔任過的音樂職務也呈現多樣性的發展。走訪當年呂老師工作的「台北放送局」(後改為「台灣廣播電台」、再改為「中國廣播電台」,也就是現在二二八紀念公園中的二二八紀念館),館內二樓陳列著當年珍貴的廣播資料,在一本《中央廣播事業指導委員會管理處職員錄》中,仍能看見二二八事件發生時,呂老師亦任職於此廣播電台,經歷這一歷史時刻的發生。

播音員、作曲家、編曲家、合唱團及樂團指揮,甚至民謠的採集推廣,呂老師豐富的一生貢獻給台灣民謠的紀錄與新音樂的創造,今日台灣音樂歷史的舞台上,呂泉生老師已是不可或缺的一名要角。

為子孫保留美好歌謠
日據時期,在地台灣人為了對抗日本殖民政治中的「皇民化運動」,文化知識份子努力保護漢文教育,致力於新的台灣文藝活動,1943年留日返台的呂泉生,義不容辭成為這股潮流當中的一份子。相關研究指出,當時他在大稻埕採集整編的幾首台灣閩南民謠如:嘉義的〈六月田水〉、宜蘭的〈丟丟銅仔〉,以及〈一隻鳥仔哮啾啾〉,成為採編台灣民謠的濫觴。(前兩份譜刊載於《台灣文學》雜誌上,有興趣親眼目睹的讀者,不妨至國家圖書館調閱。)

為了對抗日本文化的強力侵略,幫子孫保留美好歌謠,1943年9月3日,呂泉生編寫的台灣民謠舞台劇〈閹雞〉,在大稻埕永樂座大戲院上演,劇情為小人物受環境壓迫的悲慘故事。此劇堪稱台灣藝文界首次的「跨界合作」(劇本由張文環小說改編,呂泉生編寫舞台音樂,由厚生演劇研究會演出),內容勾起台灣人民當時的心聲,其中的音樂,更是包括了〈百家春〉、〈留傘曲〉、〈採茶歌〉、〈六月田水〉、〈一隻鳥仔哮啾揪〉、〈丟丟銅仔〉、〈農村酒歌〉等眾多台灣民謠(我看了趙琴講座的那份資料,發現〈閹雞〉好像只用了〈丟丟銅仔〉一首,其餘好像都是他後來重新採譜、整理之後才編成合唱音樂,你要不要再check修正一下?),當時永樂座大戲院位於熱鬧的大稻埕區,是重要的表演藝術活動場所,而〈閹雞〉一劇的順利演出,也象徵了日據末期台灣民眾對於本土文化的渴求。

為平凡人譜寫歌曲
歷經台灣社會的大時代變遷,呂老師在音樂裡也展現了他愛鄉愛人的一面。多年前,他將文學家王昶雄先生〈阮若打開心裡的門窗〉譜成優美合唱曲,展現了「為平凡人譜曲」的社會實踐。1950年代,正值台灣產業工業化剛剛起飛,快速的都市化、城鄉遷移開始出現,許多年輕人告別父母,離開家鄉到城市尋找工作機會,孤單一人在異鄉生活,酸甜苦辣,病了,餓了都要自己撐下來。

呂泉生邀請當時剛從日本留學歸來的王昶雄先生填詞,鼓勵年輕人懷抱對未來的希望,創作此曲。若說流行歌手林強的〈向前走〉是台語流行歌曲中反應都市化問題的濫觴,那呂泉生老師與王昶雄先生合作的「阮若打開心裡的門窗」便是此類具有社會意識歌曲的老始祖了。

音樂家許常惠曾這樣描述呂泉生的音樂:「他的作品不是寫給特定階層的人,表達哀傷、憂鬱或豔麗的音樂;而是寫給台灣老幼同胞,以寫實而關懷的語法,勾出活潑、樂觀而誠實的人間情感!」

 這種人本主義的色彩,我們在呂老師為二二八所寫的〈杯底不可飼金魚〉一曲中,也能夠窺見一二。他在日據末期對抗日本人,保護台灣文化的勇氣,在創作演出這首歌時也展現出來。當年親身經歷二二八的白色恐怖與族群對立的呂泉生老師,有感之餘以台語寫下如此生動的歌詞,當年他不顧朋友勸阻,執意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仍以台語在中山堂演出此曲,期望政治族群的傷口,能「一酒泯千愁」,大家乾杯後「剖腹來相見」,不要再彼此猜忌鬥爭。這首「勸世」意味濃厚的歌謠,到今天已經成為台灣人日常生活的一句俗諺,前些日子在公共電視的台語連續劇中,居然變成兩個中年男性喝酒乾杯、稱兄道弟的台詞,可見其深植人心的程度,這也恰好驗證呂老師所強調的:音樂中真實的情感只有「世界性」而沒有「政治性」的說法。

對台灣兒童合唱音樂發展不遺餘力
推廣合唱音樂不遺餘力的呂泉生,曾經擔任台視兒童合唱團指揮,1957年開始擔任榮星合唱團指揮到1991年才退休,培養了無數的台灣音樂人才。在所搜尋的資料中,有不少研究者將呂泉生稱為「台灣兒童合唱音樂之父」。

除了擔任指揮,訓練小團員之外,呂老師在音樂歌曲的創作與引介上,也花了不少心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政治主權轉換的政治環境下,方言與日語都被禁止,而中國歌曲數量少、不敷使用,學校老師苦無音樂教材可以演唱,呈現音樂教材真空狀態時,省政府教育會游彌堅先生便與數位音樂家合作,以呂泉生為主席,選擇正面有教育意義、且翻譯創作中文歌詞的歌謠,發行《新選歌謠》月刊,供中、小學生演唱。

從1952年到1960年,《新選歌謠》月刊共發行了99期,今天回過頭追溯這段歷史,有其珍貴的意義。首先,它努力填補了政治轉換後、語言政策暴露出來的歌謠短缺問題,並承載著國語文推廣的時代意義;其二,它鼓勵缺乏編曲創作經驗的中、小學老師,集結出許多「原創」的台灣兒童歌曲,對台灣音樂人才培育有其正面意義;其三,根據吳聲淼先生的研究,《新選歌謠》月刊在當時唱片、卡式錄音帶尚未流行的台灣,是本土創作與譯介世界名曲的唯一媒體,更成為以後音樂課本的資料庫。

大時代裡不墜的歌聲
在收集呂泉生老師資料的日子裡,彷彿經歷了一場早期台灣鄉紳的生命史,一段現在的台灣人難以想像的歷史時刻。那熱鬧的大稻埕永樂座戲院、天馬茶房、那被迫放棄母語與漢文姓名,改用日語與日文姓名的皇民化時代;那坐船搖到日本島去聽交響樂團的時代;或者是辜顯榮先生在台北後火車站蓋「新舞台」請上海戲班演唱的時代;那通過「漢奸處理條例」的光復初期;那守在收音機旁聆聽呂泉生介紹音樂的時代。

呂老師一生的音樂,正是一段台灣人民心聲的縮影。去年4月,台北舉辦了一場「呂泉生樂展」,自由時報記者趙靜瑜對他有一段生動的描述:「個性篤直的呂泉生說,聽他的歌,就知道那個年代什麼是快樂的,什麼是痛苦的。呂泉生經歷各「朝代」,他也見過蔣介石、李登輝,『我看到蔣介石,也是講台語,我覺得沒關係,我就是台灣人呀。』」

 在紛擾的時代中,呂泉生堅持他對音樂不變的熱愛,並在每個階段不斷散發光與熱,他真正是一個全心全意關愛台灣社會與人民的音樂家,無怪乎有人這般頌讚他:「呂泉生寫歌,從採編、傳承台灣民謠,到創新鄉土及詩詞歌曲,無論日據時期或光復後,他的歌曲有著獨特的鄉土風味,特別是他的台語歌曲,其質樸風格正如其誠實為人。」

延伸閱讀
吳玲宜,《台灣前輩音樂家群相》,大呂,1993年。
莊永明,《呂泉生的音樂世界》,台中縣立文化中心,1994年。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前衛,1995年。
孫芝君,《呂泉生──以歌逐夢的人生》,文建會,2003年。
懷念台灣音樂家系列:呂泉生 http://media.ilc.edu.tw/MUSIC/MS/all-07.htm
音樂家畫像 http://twsymorc.gov.tw/publish/portrait/
台灣合唱之父:呂泉生 http://www.mdnkids.com.tw/vice/0627/youth htm
台灣歌謠臉譜:呂泉生 http://www.tsen.com.tw/draft/9011/1104.htm
莊永明的台灣古早味:台灣映像館呂泉生http://www.readingtimes.com.tw/folk/taiwan/ gallery/galleryd1.htm
五十年代的一扇窗:呂泉生 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C0118800001/w3.htm

呂泉生小檔案
1916年  生於台中縣神岡鄉,為呂家遷徙來台的第八代。
1924年  進入岸里公學校。
1930年  考入台中一中,初二與家人赴日遊玩,聆聽東京管弦樂團音樂會,開始學習小提琴、鋼琴。
1936年  台中一中畢業,赴日本東京東洋音樂學校就讀。
1939年 於日本淺草常盤座任歌手演出。
1940年  於日本東京音樂學校主修鋼琴,後改學聲樂、作曲。畢業後考上日本NHK放送合唱團、日本東寶演藝株式會社日本劇場聲樂部。
1943年  自日返台奔喪。因中日戰爭加劇,留在台灣。編製音樂劇〈閹雞〉於永樂座大戲院演出,造成轟動。
1944年  應聘為台北放送局文藝部歌唱指導、合唱團指揮、編曲、作曲。台灣光復後,擔任放送局(台灣廣播電台)演藝股長,此時期在大稻埕與同好共組純男聲的「厚生合唱團」。
1947年  擔任台灣省交響樂團指揮。
1958年  為中廣聘為「作曲專員」。 籌畫成立「實踐家政專校音樂科」,擔任科主任八年。同時期擔任台視兒童合唱團指揮、中廣音樂組組長。
1957年  接受榮星兒童合唱團邀請擔任指揮,培育無數台灣音樂家,直至1991年退休。年近九旬的他目前旅居美國,仍心繫台灣!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