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隨想~從「唱」中學

作者: 馬韻珊  發表日期: 2010-03-05

隨想~從「唱」中學

印象中,不久前整個世界才大肆地慶祝並迎接千禧年的到來,轉眼間卻已邁入二十一世紀的第十個年頭!小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好慢,時間是一個小時一個小時的數。然後畢了業、進入職場,怎麼也想不起怎麼轉眼間就又過了一天、一週、一個月、然後是一年。咱們的老祖先真是厲害,光陰真的似箭一般,時光轉眼飛逝啊!

從小學鋼琴和小提琴長大,怎也沒想過自己竟是以合唱指揮的身份邁入了而立之年。以前就讀音樂科系,每天都得花上至少五六個小時窩在小小琴房,征服那架大型的黑色箱子;相形之下,總覺得唱歌應該是件容易的事情,不就開了口就唱了歌?!在實習的那年被賦予了第一次全權帶團的任務,卻以這樣的無知,掙得學生音樂比賽乙等的成績,嗯,回想起來還真不怎麼光彩。接著展開教書的生涯,體認到合唱團的業務原來是音樂教師的原罪,既然擺脫不了,不如將此好好研究一番。就這樣一腳踏入合唱的世界,才發現這塊領域的博大精深,卻又平易近人。

合唱音樂和器樂最大的不同,就是一切都圍繞著「人」打轉:創造音樂的是「人」,發出聲響的樂器也來自「人」。而更因為開了口便能歌唱,這樣的音樂表演型態,能讓最廣泛的群體親身參與。一些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音樂家,舉凡文藝復興的帕勒斯提那 (G. P. Palestrina, 1525~1594),音樂之父巴赫 (J. S. Bach, 1685~1750) 或音樂神童莫札特 (W. A. Mozart, 1756~1791 ),一路至二十、二十一世紀的當代作曲家,全都是合唱音樂演出的重要貴賓。不得不說,也只有「合唱」才能以最直接、最省錢又較簡易的方式,讓演出者及觀眾和音樂史上的作曲家們打招呼、握握手。不過,合唱的樂器是人的口,古人認為「七嘴八舌」是吵雜的意思,但所謂的「七嘴八舌」也才十五個人耶,如何能讓動輒數十人的合唱團唱出和諧、深刻、撼動人心的天籟呢?為這個問題尋得解答,也許是身為合唱指揮一輩子的職志吧!

我想,在學習合唱指揮的路上,學術知識與指揮技術是基本配備,且必須不斷重整更新。但若想要感同身受,從做中學絕對是個好方法。當自己的身份轉換成合唱團員時,自己成為這群「口」中的一份子,便也是造就問題的因子之一,更能慢慢體認聲音問題的樣貌。看見並逐漸接觸每位夥伴的三百六十度,便能了解人的困難有多麼的複雜。但不論開心或爭執,總能同心協力地以聲音和語言完成歌曲,然後演出。身為合唱團員時,還能向可敬的指揮學習解題的辦法,由她領軍沿著捷徑,遇見、認識並完成每一首作品;這些絕對都書本上沒有記載的獨家配方,能夠取得是多麼難能可貴!

轉身回到指揮台上,便更佩服每一位愛唱歌的合唱份子,在這繁忙的世代,卻甘願也不忘為合唱預留時間。即便練唱酸甜苦辣,即便人與人之間偶也收不到訊號,有時還得接受當頭棒喝,卻總能在音符的流動時,嘗試和解、取得共鳴,然後心會更加靠近。福虎生豐的這一年,或許我們應該祈禱,但願每個合唱團體,都能吸引更多的「口」,以美妙的合唱音樂收服更多的人。或許,合唱也有成為全民運動的一天唷!(文/馬韻珊)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