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合唱知識家> 知識文摘

隨想~現「聲」處地,大顯「聲」手

作者: 馬韻珊  發表日期: 2010-09-05

隨想~現「聲」處地,大顯「聲」手

前陣子和外子一同赴美,說也有趣,筆者雖然這些年有不少的出國經驗,這卻是第一次踏上美洲的土地。美國雖然在歷史方面不若歐洲國家來的悠久深厚,新世界卻吸引來自南美、歐、亞、非的新移民深根茁壯,當然也造就了文化、藝術方面的大熔爐。不知道是不是短暫旅行的錯覺,歐美人似乎是比台灣人懂得享受生活,更勤於安排工作外的空檔時間;不僅如此,除了戶外運動、聲光娛樂、派對聚會之外,音樂饗宴也更常是他們樂於購票並盛裝前往的休閒活動選項。因此,波士頓的居民,願意開兩個小時的車,到山林間的檀格塢(Tanglewood) 參加夏季系列音樂會;百老匯的音樂劇戲院,也總是和洋基棒球場一樣高朋滿座,時常還一票難求。反觀台灣的藝文生活,不論是獨奏音樂會、交響合唱音樂會、本土音樂劇…等等,主辦單位總得使出渾身解數,拉抬票房,就算是國家音樂廳和戲劇院,一年中滿場的狀態又能夠出現幾次?!

這趟旅程除了感受美、加風情之外,當然不能忘記進修向上,因此和外子一同參加美東一所音樂院的暑期合唱指揮課程;這回的研習內容,主打孟德爾頌的神劇《以利亞》。課前收到教授的電郵,告知研修的第二天晚上即有一場 “Summer-Sing” 的音樂會,大家將登台指揮。筆者心想,這教授還真大膽,這群學員是圓是扁,能力為何他都還不知道,卻敢將整場音樂會在課程開始的隔天就交付學員負責,真是太勇敢了!或者,也許是音樂會演唱的合唱團能力高超,就算遇到狀況也能安然度過?!事實卻令我大開眼界:”Summer-Sing” 音樂會的合唱團其實就是台下所有的聽眾(唱眾?!),而指揮必須要面對觀眾席引導音樂。到了音樂會當天,自己的心裡其實很忐忑,除了擔心台下人太少或聲部不平衡之外,正式登台演出的合作對象竟是素未謀面且沒有任何排練的合唱團,對於指揮而言真是一大挑戰呀!當晚台下陸續約有三百名的「唱眾」出席,雖然年齡層普遍偏高,但也有人攜家帶眷入場,而參加音樂院其他各類夏季音樂營的青年朋友也踴躍出席。最令人感到驚訝的是,這部作品也算是合唱經典大作,音樂的內容並不簡單,但台下的大家竟然對作品如此熟悉,阿公阿婆推著老花眼鏡,用盡心力以歌聲支持台上十多位風格完全不同的指揮,讓整部作品完整呈現,讓筆者內心沸騰,幾度感動得紅了眼眶。原來,這樣一種 “Sing-Along” 的音樂會型式,坐在觀眾席不僅可以「聆賞」,也可以真正「存在」於環繞的音樂流動當中呢!

事後得知,這樣的 “Summer-Sing” 音樂會,今年夏天一共有好幾場,每次演出的作品都不同,除了《以利亞》之外,還有莫札特的彌撒曲、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等經典合唱作品。事實上,後來旅遊至紐約市,也碰巧在一間歷史悠久的教堂外,看到了該教堂主辦系列 “Summer-Sing” 音樂會的時間及內容。原來,這應該是美國的合唱文化中行之已久的全民運動,是自己孤陋寡聞。話說,台灣的合唱團說少也不少呀,只是本來台灣島就小,每個合唱團又各自有發展的方向,因此合唱人口挺分散的。如果三不五時將大家集合起來,咱們是不是也有可能逐漸認識每一齣音樂史上的大型合唱作品,並且台上台下並肩「再創造」這些不朽的名作呢?!如果哪天,您看到了這類「一同歡唱」、不分彼此的音樂會訊息,相信您一定會出席吧?!(文/馬韻珊)

 

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