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文 歌 詞 | 1. (Psalm 38, verses 13-14)
Exaudi orationem meam, Domine,
Et deprecationem meam.
Auribus percipe lacrimas meas.
Ne sileas,Ne sileas!
Quoniam advena ego sum apud te et peregrinus,
sicut omnes patres mei.
Remitte mihi,remitte mihi,
ut refrigerer prius quam abeam et amplius non ero.
2. (Psalm 39, verses 2-4)
Expectans expectavi Dominum, et intendit mihi;
Et exaudivit preces meas;
et exudit me da lacu miseriae et de lato faecis.
Et statuit super petram pedes meos:
et direxis gressus meos.
Et immisit in os meum canticum novrum,
carmen Deo nostro.
Videbunt multi, videbunt et timabunt:
et aperabunt in Domino.
3. (Psalm 150)
Alleluia.
Laudate Dominum in sanctis Ejus.
Laudate Erum firmamentis virtutis Ejus.
Laudate Dominum.
Laudate Eum in virtutibus Ejus.
Laudate Eum secundum multitudinem magnitudinis Ejus.
Laudate Eum in sono tubae.
Laudate Eum. Alleluia. Laudate Dominum. Laudate Eum.
Laudate Eum in timpano et choro,
Laudate Eum in cordis et organo;
Laudate Eum in cymbalis benesonantibus.
Laudate Eum in cymbalis jubilantionibus.
Omnis spiritus laudet Dominum.
Omnis spiritus laudet Eum.
Alleluia. Laudate Dominum. |
中 文 歌 詞 | 第一樂章:<主,請傾聽我俯禱>詩篇38:13-14
上主,求祢垂聽我的祈禱,
俯允我的哀告。
側耳傾聽我的哭號。
不要沉默無言 !
因為我在祢眼前只是客旅,是寄居的,
像我的祖先一般。
求祢寬容我,寬容我,
讓我在一去不返前,得以力量復原。
第二樂章:<祂賦予我們新曲,讓我們歌頌上帝>詩篇39:2-4
我懇切地期待上主,祂便垂顧了我,
傾聽了我的哀訴,
把我從禍坑與汙泥中拉出。
使我的雙足站立在磐石上,
穩定了我的腳步。
祂賦予我們新曲,
為讚美我們的天主。
眾人見了必都起敬畏,
信賴上主。
第三樂章:<讚美上主>詩篇150
讚美主!
請你們在上主的聖所中讚美主;
在祂顯示威能的穹蒼裡讚美祂!
請為了祂的豐功偉業讚美祂,
在祂的聖所中讚美主!
按照祂的無限偉大讚美祂!
請讚美祂,吹起號角讚美祂!
讚美主!請讚美上主,請讚美祂。
請擊鼓歌舞讚美祂!
請彈琴吹簫讚美祂!
請用響亮的鈸讚美祂!
請用歡讚的鈸讚美祂!
一切生靈都要讚美上主,
一切生靈都要讚美祂。
讚美主!請讚美上主!
|
樂 曲 解 說 | 《詩篇交響曲》是史特拉汶斯基(I. Stravinsky,1882~1971) 於1930應波士頓交響樂團(Boston Symphony Orchestra) 之邀,為其五十週年慶典而作。雖名為交響取,卻未遵循舊影的交響曲體裁,而以自由的曲式作成,曲中合唱與樂團佔有同等重要地位,沒有浪漫時期無節制的感情誇示,而專注於對位法的翻新與表現形式,為新古典主義時期重要的代表作品。
1929史特拉汶斯基受邀創作時,是逢「大蕭條」時代,加上好友戴亞吉列夫(Sergei Diaghilev) 逝世,史特拉汶斯基的心靈與生活受到了強烈的震盪。他重新加入曾拋棄的東正教,並稱其在「受大衛詩篇的啟發,於宗教感和音樂感達到高潮」時,完成了《詩篇交響曲》。全曲包括不間斷接連演奏的三個樂章,歌詞分別取自舊約聖經當中詩篇三十八、三十九及一百五十篇。(史特拉汶斯基使用的是拉丁文聖經中的章節編號,此處標記之三十八、三十九篇相當於現代聖經的詩篇三十九、四十篇)。依序為認罪、信靠與頌讚之詩。此曲的編制相當特別,包括混聲合唱團(史特拉汶斯基原先希望由童聲演唱女高音和女中音聲部)、五把長笛(第五長笛手在某些樂段要負責吹奏短笛)、四把雙簧管、一把英國管、三把低音管、一把倍低音管、四把法國號、五把小號(其中一把是D調小號)、三把伸縮號、一把低音號、定音鼓、低音大鼓、豎琴、兩台鋼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大編制的合唱團加上教會調式的使用使全曲充滿莊嚴而獨特的教堂儀式氛圍,正如史特拉汶斯基於樂譜第一頁所寫的「為神的榮耀而創作」。
第一樂章
歌詞選自詩篇第三十八篇的第13及14節,是大衛王在虔誠的祈禱之中,懇求神的垂聽及寬恕之歌。是為全曲的前奏曲。全曲由樂團奏出震撼人心的E小三和弦起始(此三和弦的音符分佈很特別地是強調G音而非E音或B音),緊接著由雙簧管和低音管齊奏的兩小節變形拍的琶音音型是貫穿各樂章的引導動機。接著由木管樂器帶出以E為主音、憂傷懺悔的主題,並由女中音予以承接,祈求上主的慈悲。
整個第一樂章持續出現的琶音,與人聲悠長的對比在表面上是活躍的,但和聲進行上的持續音及預期性頗強的下行線條,加上平穩的合奏織體,使樂章充滿著靜心期待神的氣氛。樂章的結尾停留在光明的G大三和弦上,開頭的E小調可視為是為結尾關係調G大調而準備,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開頭的E小三和弦中的G音特別重要。接著當第二樂章雙簧管以C小調奏出雙主題賦格(double fugue)的第一主題時,G大三和弦就可被理解成迎接第二樂章的屬和弦了。
第二樂章
歌詞選自詩篇第三十九篇第2、3及4節,在前一樂章的認罪祈禱之後,以此段感恩信靠之詩接續,感謝神救人脫離苦難,使人腳站立在磐石上口唱新歌讚美神。詩中的「磐石」及「穩定我的腳步」就有如全樂章的精神支柱,引出雙主題賦格的兩個主題:第一主題建立在C小調上,由樂隊奏出,第二主題則先由女高音唱出,再由女中音、高音和男低音依序加入。為求減少聽覺上的混亂感,史特拉汶斯基選用了簡單的三音元素「C,Eb,B」作為第一主題的骨架,並在第一主題完成其呈示部後才引入合唱團的第二主題,合唱在進行第二主題呈示部時樂團則自由地發展第一主題。雖然第二樂章的結尾並沒有明顯的終止式,但由音符的組成可聽成是結束在C小調的關係調降E大調上。
第三樂章
歌詞選自詩篇第一百五十篇全篇,為一首呼召世人以各種樂器讚美神、充滿感恩的頌歌。詩中提及的樂器有號角、鼓、弦樂器、風琴和鈸。樂章的一開始,由合唱團唱出婉如天使般純淨的「哈利路亞,讚美主」,一開始的合唱部分以降E作為主,與樂團以C大調為調性中心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這個樂章中,最特別的為其速度及強弱的變換。由於本月彰詩篇內容是喜樂及歡慶的,若在巴洛克及古典時期,樂章可能以極快的速度以表現振奮之情,然而史特拉汶斯基卻使用慢速度與相對大聲及快速的段落予以表現,一般認為是史特拉汶斯基著重於舊約聖經時常出現的掙扎與奮鬥元素之故。而史特拉汶斯基刻意重複「讚美」(Landate)一詞,並移動樂句的重音節拍出現在四拍子的多個不同拍點上,造成強調的效果。最特別的是末段「用響亮的鈸讚美祂」時 Landate Eum in cymbalis bene sonantibus),史特拉汶斯基一開始用模仿對位的堆疊和力度的漸強營造了壯麗的聲響效果,但接著使用與詩意相反的突蒻,進入一個極其安詳的和聲式聖詠段落。「哈利路亞,讚美主」最後又出現一次,整個樂曲在一個天堂般純白潔淨的C大三和弦上結束。
第三樂章為全曲中最長、卻是最早完成的樂章,更是最富變化的終曲。曲中的合唱與管弦樂,時而交替,時而對比、時而協調,極為優美精采,其表現力深邃宏偉,
|